杨红:佛教商业化还需“有度”
佛教商业化之路,在我们国家诸多地方早有开始,然而这种开始,并不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还佛教活动场所一股清幽庄严之气(图片来源:资料图)
近日据《春城晚报》报道,云南滇池东岸盘龙寺“闭门谢客”,僧人在寺门张贴告示称,因晋宁县及晋城镇政府要将盘龙寺商业化、公司化,扰乱了盘龙寺的正常秩序,寺院决定暂关山门。游客只能在盘龙寺大门口烧香拜佛。盘龙寺关门事件发生后,引发了众多网友热议纷纷。
众所周知,佛教给人的一般印象是:“青灯黄卷、古寺孤僧、山林苦修、静态封闭”,佛教之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应该是“远离红尘”的清净修行之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浪潮的不断推进,个别政府大搞旅游经济产业,歪曲佛教文化,将佛教引向商业化、世俗化,再也听不到了肃穆的“晨钟暮鼓”,领略不到“精奇灵妙的禅机”,看到的只有商业化的喧嚣和拥挤,寺院形成一种商业化的地方,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佛教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广大信众以及社会人士对佛教的信仰,“商业化佛教”成为阻挡民众入寺修心养性、参观、礼佛的障碍,影响了一些民众对佛教的尊重,使一些佛学的信众产生了疑惑和误解。个别寺庙被广大民众冠以“挟佛敛财”的标签。佛教商业化发展不得不让我们多几分理性的思考。
佛教商业化之路,在我们国家诸多地方早有开始,然而这种开始,并不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海南的“烧香求神拜佛”业已经成为一年有一个多亿“营业额”的成熟“产业”,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香火缭绕,很多有钱人到寺庙烧香拜佛,求官运亨通,求财源广进。但是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怀疑这是宗教?还是敛财?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政府,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将法门寺进行文化景区建设,建成以来,过度的商业化,使被挟持于景区之内的法门寺也难觅清净,修行的环境大不如前,寺院僧人大量流失,佛教文化事业正常发展不得不让我们担忧;还有北京戒台寺和潭柘寺,是和某旅游股份公司存在“长期承包经营”关系,我们不得不质疑这种利益化的关系可否给寺庙一个正常的发展秩序?就在今年年初,云南4A景区鸡足山全山寺庵闭门谢客,原因同样是抗议“挟佛敛财”、寺庙被商业化。寺庙是用来弘法和僧侣精进的所在,却成了个别被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绩效的手段。这些带着文化面目的建设项目,忽视了佛教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佛的悲哀。
“挟佛敛财”当然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佛教的商业化导致进入佛教活动场所需要高额的门票费,烧香祈求需要花上上千元乃至上万元,不免有人会说这是挟佛敛财,但是对那些真正在佛教修行之人来说,此语对其身心想必是最大的“侮辱”。寺院被某些部门运作为项目来进行开发,商业化开发给某些主管部门带来了多重而丰厚的利益,但在广大游客、香客的理解中,包括门票、香烛花费和功德捐赠在内,所有在寺院景区的花费的流向都是寺院。寺院僧众由此常常被以称之借机敛财,代人受过,很多时候,游客、香客在寺院中看到佛像和建筑募款布告,就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当然我们不可否人,谋生和修行本不矛盾,生存是修行的基础,寺院为了寺院本身基本生活需要,必须创造经济来源,所以他们从事一些适度的商业活动。但是这种商业化活动与政府主导的佛教商业化模式是大相径庭的,因为他们完全在恰当的范围内,重在修行,并未一味地追求生活质量,不违背佛教的宗旨,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而政府主导开发的商业化佛教,对财富的追求没了止境,寺院也就不再是寺院了,因为它违背了佛的本意。
佛教的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佛教主张的无欲无求,四大皆空!它存在的价值,不单是让人来烧香拜佛、放松心灵,更重要的是以讲经说法的方式,来传播正法、引导实修,佛教在我们国家的道德建设中起来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它的忠孝、向善的理念值得我们广大民众所尊崇。寺庙是普度众生的清净之地,不应受制于旅游经济,更不能作为敛财的场所。有关部门应该结合本地实际,从长远和大局角度出发,适度推行佛教商业化之路,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让佛教文化事业正常有效的发展,还佛教活动场所一股清幽庄严之气,让修行者静心修行,传播正法,让广大民众从中汲取与人为善、以德待世,尊重万物,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