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佛教 > 佛学书店 > 图书分类 > 正文
菩提心与道次第

菩提心与道次第

定价:¥28.00
折扣价:¥21.00(75折)
作者:济群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第1版 2007年9月第2次印刷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325-4471-4

[发表评论] [字体: ]

**作者简介**

济群法师,1962年生,福建福安人。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到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现任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及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并被聘请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万字。
在教学之余积极从事通俗弘法,时常应邀在中国各地及欧洲、澳洲高等院校,信众团体中演讲。1999年出版“人生佛教丛书”,包括《学佛者的信念》,《〈心经>的人生智慧》、《幸福人生的原理》。随后又推出“人生佛教小丛书系列”两辑,收录有《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等十册,与社会大众广结法缘,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消除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入生活。

**内容简介**

菩提心和空性见,乃大乘佛法的两大核心。其中,又以菩提心为大乘不共教法。但就汉传佛教的弘扬传统来看,关于空性见的论述远多于菩提心。当然,不能就此说明祖师大德在行持中对菩提心有所偏废。在以传统儒家思想为道德基石的古代社会,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孟子呼吁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为之奔走实践的“兼爱”思想,包括古人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都在一定程度上突显了利他的内涵。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为人们熟知乃至信奉的道德准则,古德才更侧重对空性见而非菩提心的阐述。毕竟,“缘起性空”的甚深义理是佛法不同于儒教及世间法的独特思想,是国人闻所未闻的觉悟之音。

仰观汉传佛教各宗之见,莫不对空性见有着精深而微妙的诠释,如天台宗的三谛圆融,三论宗的二谛、八不中道,华严宗的四法界、十玄门,从而使源自西域的佛教在东土大放异彩。但对空性见的透彻悟解,不仅在于对义理的辨析,更来自修行的悟人和体证。因而,各宗修学体系的建立和传承,皆有赖于成就者一代代的薪火传递。遗憾的是,历经隋唐的鼎盛之后,各宗逐渐式微,证法、传承几乎湮没无闻。而属于心性层面的教授,决非文字能够完全承载。文字所传达的只是相对真理,如标月指,而非月亮。一旦证法传承中断,理论所带来的帮助就很有限了。关于空性的理论,本是引导我们获得契人空性的正见,但掌握理论决不等于证得空性。若缺乏止观基础,兼无明师点拨,往往只能在理上解悟,于生命之改善并无太大作用。正因为如此,不少人虽擅长谈玄说妙,依然习气深重,烦恼不减。这一流弊并非始于今日,早在数百年前便已有之,为教下及宗下大德所痛加呵斥。而在佛法衰微、明师难遇的今天,种种狂解更为泛滥,学人若期望直接证悟空性而成就,无疑是选择了一条难行之道。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空性见若不能落实于止观并成为摧毁我执的利器,很可能反被我执所利用。关于空性的种种言说,本身就是诱人的玄谈素材。国人早有崇尚玄学之传统,魏晋时期尤盛。故般若性空学传人中国后,便以其超凡甚深之论而为文人士大夫所好,历久不衰。止于谈空说有,从文字求解悟,非但得不到佛法真实受用,更难免师心自用之误,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明末博山禅师将此类弊端归纳为二种障、二种慢、二种怯弱心及二种安稳想。其中,工种障为文字障和理障;二种慢为我慢和增上慢;二种怯弱心为见理已极、行不能逮和实不得佛之果用。此风沿袭至今,更出现佛法哲学化的倾向。将空性见等种种佛法义理作为抽象哲理研讨辨析,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心性的好奇,亦能予人以微妙的精神愉悦,却无究竟力用。同时,更会诱使学人陶醉并沉溺其间。所以说,若不能将关于空性的理论付诸实修,而仅仅辗转于从书本到书本的研习,非但不能瓦解我执,反而会演变为强化我执的增上缘。而这种我执,因为覆盖了一层“佛法”的包装,更为坚固、隐蔽,难以识别,这是我们必须严加防范的。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呢?就我个人的修学体会及弘法实践来看,若以发菩提心为开端,女对佛菩萨愿力及行为的模拟中逐渐体会无我、无限的境界,进而辅以空性见的指导,不断剔除发心中附着的杂质,纠正行为上存在的偏差,由世俗菩提心升华为Ⅲ义菩提心,圆满佛陀具有的悲智二资粮,较之由空性。

 

**目录**

自序
菩提心
认识菩提心
一、普通人的发心 / 二、学佛人在发心中的误区 / 三、如何正确发心 / 四、菩提心的殊胜 / 五、菩提心的种类 / 六、菩提心发起的因缘 / 七、菩提心的特征及实践 / 八、菩提心实践的典范 / 九、结语
发心、僧格、正见
一、发心 / 二、僧格 / 三、正见
附:有关菩提心的答疑
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论》修学要领
一、目标:拾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 / 二、要领:三主要道 / 三、建构:道前基础及三士道
《菩提道次第论》中的菩提心
一、菩提心与三士道的关系 / 二、菩提心与修法 / 三、菩提心与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 四、菩提心与皈依三宝 / 五、菩提心与人天善行 / 六、菩提心与念轮回苦、求出离解脱 / 七、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 / 八、菩提心的发起因缘 / 九、菩提心的受持仪轨 / 十、菩提心的实践 / 十一、菩提心与空性见
《菩提道次第论》实修理路
一、加行——修法的共同基础 / 二、正行——止观实践 / 三、结行与未修中间
《菩提道次第略论》修学札记
一、思想渊源 / 二、关于依止法 / 三、如何成为合格的弟子 / 四、下士道的修学 / 五、暇满、义大、难得 / 六、辩证看“无暇” / 七、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 八、如何念死无常 / 九、皈依三宝的意义 / 十、业的造作与积聚 / 十一、业的认识 / 十二、业力与忏悔 / 十三、实相忏和心的本质 / 十四、烦恼、业、果报 / 十五、承前启后的中士道 / 十六、以观苦巩固出离 / 十七、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 十八、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 十九、解脱道和菩萨道 / 二十、《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 二一、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 二二、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 二三、关于自他相换 / 二四、菩萨道的修行 / 二五、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 二六、止观的实质 / 二七、分别与无分别 / 二八、分别与执著
论“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一、成佛修行的两大内容 / 三、大乘和尚与莲花戒的辩论 / 三、从法义上辩证 / 四、对所引经典的分析
学佛的基本认知
一、人身的价值 / 二、发心 / 三、皈依 / 四、深信业果
附:新编《菩提道次第略论目录》
普贤行愿
《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
导论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 /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 /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 /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 /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 第六大愿:请转法轮 /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 /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 /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 /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
结说:修学利益

书店公告

欢迎访问凤凰网佛学书店
邮费计算方式:除偏远地区外其他地区1公斤起价为15元,续重1公斤加收10元,具体资费请您通过客服QQ咨询。
客服QQ:769073580
联系人:程丽丽:13718850846
办公电话:010-65719789
咨询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
欢迎访问:佛学书店淘宝店

 

购买方式 详情点击

——招商银行汇款
开户行: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双榆树支行
持卡人:李保华
卡号:6225 8801 0959 7626
佛学书店客服QQ:769073580

佛学书店客服
佛学书店客服QQ:769073580
联系人:程丽丽 13718850846
办公电话:010-65719789
欢迎访问:佛学书店淘宝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