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第一立佛”身世成谜 身后有神秘藏兵洞

2013年11月20日 09:19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吴波

原标题:沧桑立佛千古梦

大佛殿(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藏兵洞秘道(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俯瞰大佛寺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中国最大石刻圆雕立佛——禹迹山大佛(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四川南部县属南充市,该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流先贤代不乏人。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名流客居阆中时都曾游览此地。古时出过骁将张巍、成都王谯纵、工部尚书李先复、大学士蒲宗孟、《三国志》作者陈寿等历史名人,而现代朱德总司令等革命先驱也出自这片神秘的大地。

南部县遍地桂花树,花开时满城飘香,被誉为“桂城”,同时,它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钓鱼城。本报记者行走该地,最为震撼的是:中国第一大立佛居然藏身于距县城20余公里的禹迹山。该地人迹罕至,各种神秘传说令人遐想。

人迹罕至处惊现“中国第一立佛”

据南部县文管所所长陈刚介绍,禹迹山摩崖造像,又名禹迹山大佛,是中国第一立佛。由于从县城到禹迹山的20公里山路属于沉降地带,长期封闭,人迹罕至,该大佛伫立禹迹山近千年几乎不被外界所知,1991年才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陈刚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在陡峭的山路上走得心惊胆战。大巴山余脉蜿蜒逶迤,苍松翠柏、群山环合,和风吹过,记者第一次体验到了什么叫“松涛阵阵”。

沿途数不尽的石阶一直向上,大佛刻凿在海拔667米的禹迹山腰,背岩而立,面南稍偏西。走到大佛身下,立刻感觉到人的渺小。该佛高18米,腰宽6.1米,下肢宽5.2米,脚掌有办公桌那么大,长宽均约1.3米。与被毁的“世界第一大立佛”巴米扬立佛不同,该佛面颊丰腴,两耳齐肩,面容端庄,双目微启平视,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

禹迹山大佛头饰螺髻,袒胸束腰,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右手施“说法印”状。内着僧衣,薄而贴体,外为袈裟罩体,僧衣末端略显飘逸,袖长过膝。大佛头部与下肢皆镂空圆雕,仅腰背与山石相连。佛像雕凿造型严谨,唯头部稍大,远视略有比例不适之感,但近视则不失其古朴自然之神韵。

陈刚说该佛像是中国最大的石刻圆雕立佛,与乐山坐佛、大足卧佛并称为“巴蜀三大佛”,其仪态、神韵之美在四川大佛中堪称上乘。

大佛身后隐藏神秘藏兵洞

来到禹迹山,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国第一立佛”的巍峨和壮美:大佛依山而立,其面目需仰视方见,黑白分明的双眼、齐肩的长耳、佛珠般的头发,表情庄严肃穆而不乏慈祥;圆润的手指、斑驳的躯体昭示年代的久远。绕过大佛身体,在它的脚后石隙间,竟有清澈的泉水潺潺流出,令人称奇。

神秘的是,顺大佛右侧行30米,峭壁上有一人工开凿的石窟,这就是禹迹山石窟。相传石窟开凿于清嘉庆年间,是白莲教农民起义军为抵御清王朝围剿而凿,工程历时9年。目前探明的石窟有大小不等的石室40多间,大的10余平方米,小的三四平方米。石室间由一条幽邃曲折、忽上忽下的通道相连,上有“天眼”直通禹迹山顶,下有“地洞”可达禹迹山麓安溪河源头。禹迹山东西南三面筑有石寨门,至今尚存。山顶有传说大禹治水留下的足印——禹迹石。

在记者行走到此地之前,该洞窟是禁止对外开放的。因为洞窟深不可测,曾经有数人走进去后,因无法走出而失踪。记者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体验了约100米长的路程。

进入洞窟前,由于天气炎热,加之徒步登山,记者衬衣湿透。但一进入洞穴,顿时感觉冷气逼人,时而有蝙蝠上下翻飞,令人不由心生恐惧。在灯光的照映下,可以看见斧凿痕迹明显,洞体向四面延伸,如果没人带领,根本不知该选择哪条道路。洞中有洞,加上层层岔口,让人如坠云雾中,记者进去好几次也没搞出眉目来。窟内大处可纳百人,小处只能容一人匍匐而过。很多洞窟的前方或拐角处都设有陷阱,如果贸然闯入,非常危险。

而从洞穴的瞭望口向外看,群山尽收眼底,美不胜收,让人流连。

中唐?晚唐?北宋?众说纷纭大佛身世

记者在现场没有看见任何关于大佛修建的字碑,陈刚也表示没有文字记载其修建时间,大佛身世至今成谜。

关于大佛的来历,民间流传最广的故事是:很久前,山腰上住着一户人家,日子清苦而平静。主人晚上做梦梦见佛,佛告诉他自己的位置,要他请人开凿。于是,那人请来工匠,说来也奇怪,凿子碰着哪里,哪里的石块就纷纷而落,很自然地,一尊神圣的大佛呈现在面前。

村民说:“我们小时候听过一个传说:有个顽皮的孩子爬上大佛头顶的山崖玩耍,不慎跌落,结果被佛用手掌接住了,孩子毫发未伤。孩子的家长为了感谢佛的恩德,给大佛塑了金身。如今,大佛像的两只手没了,据父辈的人讲,那是在破‘四旧’时被人为弄断的。”

由于大佛刻凿的具体时间并没有确凿的记载,因而民间流传着3种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明万历进士曹学诠在《蜀中广记•名胜记》第二十四卷中写道:“县(南部县)东南与蓬州(今蓬安)相接三十里为禹迹山,禹治水所经也,有小石泉,凿石为像,层楼覆之,宋绍兴间何汝贤有禹迹山院记。”人们据此推断,北宋时期大佛就已经存在。

第二个版本是:唐天宝年间,北方战乱连年不断,唐玄宗入蜀避难。一大批画匠、雕工、高僧跟随他进驻四川,带来了四川文化艺术的繁荣。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与繁荣,四川省石刻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大足石刻、安岳石刻、巴中石刻、广元石刻以及乐山大佛等先后涌现出来。这些石刻佛像的涌现表明,禹迹山大佛“出生”的最佳时机也是那一时期。或者说,禹迹山大佛至少是晚唐时期“出生”的。

第三个版本是:唐大历四年,沈荣(成都府犀浦尉的侄子)请人在今南部县盘龙镇回龙山上刻凿了功德记与十五尊佛像,其中佛像的造型和表现手法与禹迹山大佛惊人相似。这说明,刻凿大佛的工匠与刻凿唐代回龙山佛像的工匠应该是同一批人,修建时间应该在中唐时期大历四年左右。

推断:刻凿花费时间约二十年

刻凿大佛的发起者是谁呢?

陈刚介绍说:“对于习惯于使用刀矛的人们来说,要在山石上刻凿巨佛无疑是一种挑战。比如,镂空圆刻,它既要体现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特点,又要体现山与佛的差异并保证佛像的坚固与稳定。又比如,如何排洪、泄洪,如何保证大佛的姿势与传说中的释迦牟尼相似,如何保证悬空完成佛像面部表情的丰富等。”

“禹迹山大佛的刻凿需要耗费多少时间,这也是一个未解的谜。我们参照乐山大佛作了简单的推算。乐山大佛高71米,刻凿花费时间是90年,禹迹山大佛高18米,高度虽不及乐山大佛的三分之一,但是难度却因为是立佛,全身比例要求严而不亚于乐山大佛。如果在工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刻凿禹迹山大佛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

岁月沧桑,大佛除了被人为破坏了原有风格外,来自自然的、难以预料的因素同样致命。比如,山中年代久远的一些乔木根系特别发达,一方面破坏着大佛的佛身,另一方面招来了大量飞禽。飞禽的粪便与雨水混合加速了佛身的风化。又比如地质沉降等造成佛身局部的裂变等。尽管如此,禹迹山仍经过了重重考验,“修炼”千年幸存下来。

[责任编辑:李保华] 标签:禹迹 立佛 大佛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