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犍陀罗艺术的结晶——苦行佛陀像
2010年12月06日 09:45《世界宗教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距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300公里的拉合尔城(Lahore city),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花园之城,据说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因为天堂在这里,来到了拉合尔,就等于来到了天堂。中国曾经有一句古话,“不到长城非好汉!”在巴基斯坦则流行“不到拉合尔就不算是巴基斯坦人!”看来对好地方,各国人民都有相同的鉴赏能力。

我们这支队伍是朝圣之旅,因为我们是来参观佛教遗址的,谒拜早已向往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作品。在天堂城市,欣赏万花竞放,远眺层林尽染,探访新奇民居,攀登古老城墙,并不是我们的唯一愿望,我们最想看到的就是那尊举世闻名的犍陀罗艺术的精品——苦行佛陀像。

巴基斯坦拉舍尔博物馆藏犍陀罗石雕苦行像

在拉合尔博物馆里,我们找到了这尊有名的佛像。他静静地摆放在玻璃柜里,柔和的灯光打在他的身上,唤起了我们这批来自大乘佛教国土的客人格外的尊敬。佛经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了寻找人生的真谛,解脱苦难的人类,在他做太子时就开始出家修行。他在跋伽仙人的苦行林从事修修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解脱。但是,他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然后离去。以后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跟随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但仍认为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于是又来到伽口山苦行林,“日食一麻一麦”,磨砺身体,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历6年,结果徒劳无获,终于悟出苦行无益。在尼连禅河边,他洗去6年积垢,随后接受了牧女所献乳粥的供养,调养身体,恢复气力,来到菩提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双腿结跏趺坐,端正身念,静思冥索,发誓“我今若不证天上大菩提(觉悟),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七天七夜(也有说七七四十九天),悉达多感到心里平静,一切烦恼不再从心头生起,心情豁然开朗,终于觉悟成道。这时他已35岁。从此,悉达多被人们称为“佛陀”或称“佛”,意为真理的觉悟者。因为他是释迦族人,成道以后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而皈依他的佛教徒称他为世尊、释尊等。

这尊苦行像就是刻画悉达多太子修行时情形的,创作的时代是在2世纪。太子全身正襟端座莲台,双腿盘趺,双肩端正,两只胳膊下垂,双手叠合,全身上下只披着一块布。在他的身上,由于精进禅定,少吃东两,已经瘦得皮包着骨头,里面的青筋外露,特别是全身的肋骨一根根地排列醒目,两只胳膊只有两根骨头,上面布满的一根根突出的血管和韧带。太子的肚子因为久不进食,已经完全凹进去了,整个胃紧贴着后背,胃的轮廓依稀可见,脸上胡子拉碴,布满在下巴,双眼亦因缺少营养已经完全抠进脸庞,两只眼眶外露,却仍然炯炯有神。太子的脖子亦已经没有任何余肉,两块肩胛骨亦因消瘦而形成了一个凹盆,头部背后是一块圆形的背景,代表着佛光。莲台的下部,是分成两排,每边三人的供养人,其中两人对面相跪,正在焚香顶礼,旁边站着的人,或双手合十,或手举供物,向佛祈祷。

又因为这尊佛像是佛陀禁食修行的代表作,故该像又被名为“禁食佛像”。这是一尊具有震撼力且艺术表现形式完美的雕像。他代表了佛陀的聪睿与坚毅。佛陀怀有大志向,他是真正通过自己的修行从而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所以这就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我们可以通过这座雕像看到,虽然太子已经饿得全身无力,但是他的脸上仍然呈现出刚毅的表情,特别是当他的全身骨架外露、青筋布满的时候,仍然意志那么坚强,精力那么充沛,这远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在他的脸上没有任何因饥饿和苦行而带来的痛苦,反而显得十分平静。他的两眼始终平视前方,眼睑略微下垂,双眼半开半闭,精进的他这时已经完全进入了最高的境界,外在的所有一切都不能唤起他的注意,佛经说,心无所住,心无所挂碍,大概也就是这个境界了。按照佛书所载,佛是觉悟之人,拥有很高的定力,他的修行结果,能够出现神通,放出光芒,所以佛头后部的圆形板块,就是佛有定力和神通放光的艺术表现方式。

公元2世纪,正是大乘佛教兴起的时候。作为曾是古印度的一部分——巴基斯坦地区,是佛教广为流行的地带。有欧洲血统的雅利安人翻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河流域,最终在这里定居下来。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率军占领这一地区,带来了希腊文化。300年后印度迦色腻伽王的贵霜王朝推行佛教,雅利安人最终接受了佛教,之后,创造了犍陀罗佛教艺术形式。唯美与写实是希腊艺术的一贯表现风格,除了流利的线条之外,肌肉的力量与体型的健美也是希腊美术的重要特点。众所周知的《掷铁饼者》就是希腊最典型的力量爆发型作品,隆起的肌肉与潇洒的动作,加上优美的曲线,将人体最美的地方与精华彻底展现出来。

佛陀圆寂之前,曾经专门留下遗言,要弟子们以佛法为准,不搞个人崇拜。但是后来弟子出于尊重佛陀的愿望,更愿意把佛陀神化。大乘佛教就是崇拜佛陀、神化佛陀的时代,佛教的崇拜与审美,也于此时从崇拜佛足进入崇拜实实在在偶像的时期。与我同去的一位朋友不止一次地说道,没有想到这幅作品刻画的如此精细,如此真实,更如此地传神,如此地完美!遗憾的是创作这座震撼人心雕像的艺术家我们已经不能知道,但是他留下的这尊不朽的作品,却永远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我们赞叹这座雕像不仅仅是他准确地传递了佛陀的精进与安详的神情,还有那受希腊风格影响的写实与唯美风格的强烈表现力与感染力。他的写实是把佛陀修行的情况忠实地记录下来,因苦行而带来的身体的变化与心情的超越,全部表现在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之生命之中,让我们知道了佛陀是怎样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后来的佛教徒就是在这些不同于常人受难中得到了启发与教育,更加坚定的自己的正信。佛教强调修行。为了修行,佛教徒要去专门研究人体的各个部位,虽然这种做法并不是出于医学的目的,而只是为了能够从感观上更好地否定人生,将人身看作是臭皮囊,不值得留恋,然而其客观的效果却促进了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人身的每块骨骼与每一道筋络都被人们熟知。创作这幅作品的大师一定懂得解剖学,所以他能将每一个脉络与形体之间的微细差别都表现得如此尽善尽美。他的唯美是从男一个方面将人身的细部刻画得淋漓尽致,一道线条,一条筋脉,甚至佛陀的胡子与头发,以及袅袅升起的香烟,身上挂褡布之绉折,都表现得如此逼真,如此完美。隆起的肌肉与爆发的力量,在这里被转换成骨架与筋络,同样也达到了另一种美的效果,由此更加凸显了宗教的神圣之美,与佛的不可侵犯之庄严。正是由于佛陀的苦行如此逼真,莲台下部的供养人才如此虔诚跪拜,两位主人身后各有一把座椅,但是这只是用来作为陪衬,是一个道具,并没有被使用。身后站立的是仆人,他们略为远离主人,与主人一样对佛陀恭敬有加,手中或托着供养,或双手合十。距离可以产生美,也可以更好地将主人地位昭显出来,不同的身分自然也被锁定,场面虽然不大,却恰到好处。这是一尊无可挑剔的完美作品,说他代表了犍陀罗艺术最高的水准,确不过份! 

从伊斯兰堡到拉合尔有一条巴基斯坦国内唯一的高速公路,除了少数几处穿越大山的弯道之外,我们基本上走在平原农田之间。3月是巴基斯坦的春天,百花齐放,稻田万畴,让人心怡,美不胜收。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比起我国的公路要疏松得多,但是我们坐的车却还是跑不起来,上午10点出发,下午四点才到,300公里的路程.花了近6个小时,虽说旅途是辛苦一些,但是与佛陀的苦行相比,当然算不了什么,而且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的佛陀,见到了1800年前的佛教艺术珍品!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黄夏年 编辑:赵华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