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般若法师:菩萨精神让世界远离战争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菩萨精神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精神,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正因为力图使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一定会追求并捍卫世界和平。

普陀山大乘禅院圆通宝殿水月观音(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李保华)

编者按:2017年6月15日至20日,由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发起,中国佛教协会、加拿大佛教会、美国佛教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加美三国佛教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中加美三国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各级政要、相关社团及护法居士近万人齐聚多伦多,围绕“圆融中道,持久和平”的论坛主题展开讨论。澳大利亚悉尼般若寺住持般若法师出席论坛并提交了《菩萨精神与世界和平》的主题论文。般若法师认为和平与发展虽然是人类社会最为宏大的主题,但是我们仍然应居安思危,他在论文中详细阐述了菩萨精神的现代意义,并指出:大乘菩萨道在保障世界和平方面具有非凡的方法论价值。凤凰佛教编辑了般若法师论文主要观点如下:

当今之世,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为宏大的主题,战争似乎已经离我们非常远。然而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来说,和平却依然显得非常奢侈,即使现在看上去非常和平的国家和地区,依然存在被卷入战争的风险,因此我们应该居安思危。那么,面对这样的世界,宗教何为?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及其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佛教讲“众生平等”,认为众生悉有佛性。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天台宗有一个观法,即著名的“一念三千”,这也是对众生平等的一种阐释。另一方面,众生平等也是指有情众生在因果法则面前的平等,如何造业,如何受报,一丝不爽。这样的平等观,就是要我们从内心里去建立彻底的平等思想,不仅要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认识,也要善待其他的有情众生。

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对构建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我们看到,正因为太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人类的欲望没有得到节制,结果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环保问题、国与国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思考,人类在整个宇宙之中到底应该处于什么位置,他人(包括他族人、他国人)与我们是平等的,由此才有可能构筑和平。

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叫“爱”,佛教在表达对他人、对万物的关爱时,使用的语词是“慈悲”。“慈悲”不是一般的爱恋,而是一种无私的关怀、诚意的保护、真心的尊重,而且绝对不占有,没有排他性。最高境界的慈悲,是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无条件的关爱,不是仅关爱一个人、一些人,而是关爱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众生。

慈悲如何实现?首先要具有众生平等的认知,其次要戒杀,任何人不得剥夺其他人或其他众生的生存权。佛教的三乘教法,戒杀均为其根本戒律。“五戒”的第一大戒,就是戒杀,“十善”的第一善业也是戒杀。戒杀不光是佛教的伦理学内容,也是佛教的认识论。佛教讲“缘起”,“缘起”就是指世间万事万物都共存于一个无尽的关系网中,尽虚空遍法界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以无穷的因缘关系相互联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单独存在,而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与变化,都会对其他的事物造成影响。当我们杀生的时候,实际上是把与我们有关联的一些因素给消灭了,必然会对我们自身产生影响。

《维摩诘经·佛国品》上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娑婆世界。“娑婆”的梵文原意是“堪忍”,简单地说就是有缺憾,需要忍耐。娑婆世界有乐也有苦,有清净,也有污秽。为什么娑婆世界不那么清净?这个问题唯识宗回答得最清楚。唯识宗认为,万法唯识,一切唯心。境是由心所造的。外部世界是我们的心灵世界的一种投射,也是我们心灵世界的一种结果,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内心的问题,也就不能解决外部的问题。内心庄严,外部世界才能庄严;内心是一片净土,外部世界才能变成净土;内心充满慈悲,外部世界才能和睦友善,才能停止相害相杀。在个人修行的部分,佛教强调戒定慧三学,强调六度、四摄、五戒、十善;而在社会关怀的部分,佛教要普度众生,关注一家、一村、一城、一国的净化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这才是真正的深观与广行相结合,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改善了外部世界,保障了众生的生存环境,这本身就蕴含着众生平等和慈悲戒杀的内容。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两句话既是并列关系,也有因果成分,只有保障了和平,庄严了国土,才能利乐有情,才能构建真正的人间净土。

释迦牟尼佛悟道之后,所说的第一个“中道”,就是“苦乐中道”。佛陀主张节制欲望,但并不主张一味苦行。这不光对我们的修行至关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看到过一个资料,人类到底需要几个地球?资料上说,如果像中国人一样生活,人类需要1.1 个地球;如果像法国人一样生活,人类需要2.5 个地球,如果像美国人一样生活,人类需要4.1个地球;如果像阿联酋人一样生活,人类需要5.4 个地球。由于欲望得不到节制,而资源又非常有限,为了争取拥有更多的资源,那么纷争就在所难免。而商业的繁荣固然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却也让人类的欲望更加放纵。为了满足这些欲望,就去制造更多的商品,又要挑起更多的欲望,这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人成了欲望的奴隶。倘若秉持佛教少欲知足的理念,人类跳脱欲望的束缚,自然有助于减少纷争。

菩萨,即菩提萨埵(梵文Bodhisattva)的简称,其中“菩提”(Bodhi)意为“觉悟”,“萨埵”(sattva)意为“有情”。简单地说,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通常所说的菩萨道,即大乘菩萨道,比一般修行要更加标高旨远。这是大乘行者由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除自修自度外,还要度化众生,要完成这种宏大的使命,必须要有强烈的动力、宏伟的目标、超凡的智慧、坚忍不拔的行动。正因为菩萨道如此的难行能行,菩萨的地位才极为崇高,成为佛的胁侍。大乘佛教信众最为崇仰的有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大悲的代表,文殊菩萨是大智的代表,普贤菩萨是大行的代表,地藏菩萨是大愿的代表。在中国,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分别为九华山(地藏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早在十年前,我就欣喜地看到过一则新闻,说为了发扬中国大乘教,弘扬中华文化,加拿大将兴建佛教四大名山:“金色世界”五台山、“琉璃世界”普陀山、“银色世界”峨眉山、“莲花世界”九华山。四山将安座于距离多伦多百余公里的四个不同景区,总占地面积达到1000 英亩。这是由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发起,现已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主要领导者为释性空、释诚祥、释乐渡和释达义法师。后来我注意到,性空长老在2015 年接受凤凰佛教采访时,仍然表示在推进这个事情,这就是一种菩萨精神。

菩萨精神,是一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精神,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精神,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正因为力图使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一定会追求并捍卫世界和平。同时,大乘菩萨道在保障世界和平方面具有非凡的方法论价值。其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五戒十善、少欲知足等核心观念和日用行持,极大地助益于人们摆脱欲望,避免杀业,帮助他人,造福万姓,从而营造敦亲睦邻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国际关系,掐灭纷争的引信,消除战争的祸端。菩萨精神不仅为大乘行者所必需,也为其他文化体系的人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责任编辑:徐上杰 ]

责任编辑:徐上杰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