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依鸿:佛教的“和平”之路无需诉诸武力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李依鸿在论文中系统阐述了东西方及佛教对“和平”的解释和定义,提出佛教赋予“和平”非常直接了当的意义,就是“平等”。

重元寺观音菩萨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

编者按:2017年6月17日至19日,由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发起,中国佛教协会、加拿大佛教会、美国佛教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加美三国佛教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中加美三国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各级政要、相关社团及护法居士近万人齐聚多伦多,围绕“圆融中道,持久和平”的论坛主题展开讨论。美国佛教杂志名誉顾问李依鸿出席论坛并提交了《菩萨道才是人类和平发展的正道》的主题论文。李依鸿在论文中系统阐述了东西方及佛教对“和平”的解释和定义,提出佛教赋予“和平”非常直接了当的意义,就是“平等”。凤凰佛教选编了李依鸿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

“和平”的定义是什么? 东西方以及佛教对“和平”各有不同的解释。西方文明认为, 和平是通过止息人类战争与杀戮而达到的一个现象;东方文明对和平的诠释则比较含蓄,可以用两个字来表达,那就是“和气”。“和气”生财、 “以和为贵”以及“家和万事兴”等等。东方文明认定,人与人,族与族, 乃至国与国之间,如果彼此保持和气,一切都能转废为兴。这也是孔老夫子提倡“大同世界”的愿景。中国对和平的侧重点在于“大家一团和气”。 佛教则对“和平”的定位又是如何呢?佛教赋予“和平”直接了当的意义,就是“平等”。也就是说人类只有做到“平等”,才有“和平”可言。 否则,纷争是不会停止的。如何做到“平等”才是关键,当今佛门大德星云大师更这样强调。平等心,必须从人类心灵上来训练。如果每一个人都有“平等”观念,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和平”也会自然呈现。 

比如饮食文化,世界上不同民族对饮食都拥有自己的习惯与礼仪, 其态度以及就食的方式,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对“和平”的不同诠释。

和平的气氛,应该展现在餐桌上,东西南北都如此。朋友之间发生意见,请到餐桌上,很可能矛盾就化为乌有;本来一场纷争就要爆发,一席丰盛的菜肴可以立刻化解,大家从此相安无事。

中国人的餐桌,崇尚圆形。即便“八仙桌”,也是“方方正正”的。圆, 代表和气与圆融。摆在餐桌的菜肴,不是一人一盘,而是大家共用一盘菜。用各自的筷子,向中心的盘碟夹菜,大家形成默契,十双筷子一起, 甚少发生碰撞与摩擦。大家只在自己的方向取食。

有趣的是,中国人手中握的“筷子”,是竹子制作的。竹子,被历代文人雅士誉为“四君子”之一。苏东坡先生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其实也可以说不可食无竹,因为筷子还是竹子做的好。我们左手扶碗碟, 右手握筷子,是一种非常优雅又具备智慧的取食方法。筷子的底头,略为尖状,这一尖状,并非用来对付餐桌对面那个“仇人”。手握筷子, 犹如握一只笔杆,五指分工,彼此默契、合作、协调,也没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翻来覆去地在共同的菜碟上搜寻自己所爱。这难道不是“和气”的行为? 

西方的宴会台上,摆设以长方为基本模型。餐碟左边为叉,右边为刀,亦为方阵的模式。他们是这样的: 共用一餐桌,却一人一盘菜,彼此井水不犯河水。无论叉与刀,都是金属所造。他们左手握叉,右手提刀,切与锯并举,血淋淋,却吃得津津有味。在灯光诙谐,“罗曼”气氛中看到的是“刀光剑影,寒气逼人”。细细想来,难道不是打猎场上以及古人战争的缩影?刀枪让对方臣服,这种的“和平”实际上是屈服, 而非真正的“和平”。

既然为了“和平”要诉诸武力,那就会发生弱肉强食的现象。霸气、 霸道、压制、欺凌、豪夺,乃至强加于他人观念、思想,都在武力下完成。 弱者只能容忍、逆来顺受,以免遭遇更大的伤害。因此,这种“和平” 是表面的、虚无的。

我们知道,佛法诞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打破人类最不“和平”的现象。古印度四等阶级,如框架固定了社会的架构,而且世世代代,贵族生的儿子就是贵族,贱民生的儿子就是贱民。这种僵化的观念,岂有“和平”可言?佛陀的诞生,彻底打破古印度人的思想枷锁。让人钦佩的是,佛陀不是从表面改变而是从人心根本下手。因为,佛陀认为,不“和平” 实际上来自人类的“不平等”观念。而这观念,才是束缚人们的根本原因。 于是,佛陀指出“苦”的真实现象。我们道,“苦”的感受,不会因为种族的贵贱、头脑智愚而不同。优波离尊者出身低贱,很苦,而后开悟脱苦;阿阇世王以及他的王妃很高贵,但心里也一样苦,于是有了念佛法门的传世。所以,“苦”是存在于人类的普遍现象,是非常平等的事实。“生、老、病、死”,难道不是平等的现象?以这样的平等心看世界,人类还有纷争、欺压、你争我夺的“不和平”现象吗?

因此,不和平,在佛教的解释,就是缺乏“平等”心。

现今的世界,因科技信息的长足发展,缩小了空间也缩短了时间, 地球村的概念逐渐被人接受。由于这个潜在的地球村概念默默成熟,人类彼此之间的心灵也会相互靠近,因此,从形式的和平到心灵的祥和可以借助“平等”的佛教文明。只利益自己,强势推广自己价值必定出现冲突与矛盾;仅仅考虑别人而忽略自身的利益,又会被视为不可理喻的行为。也许某种的信仰可以让人不顾一切,但这种让人不顾一切的信仰理念本身,也一定饱含着个人期待的远期利益与目的。董存瑞何以献身炸碉堡,如果没有认定的信仰与期待的目的结合,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人类的发展,需要一种既能利益自己也帮助别人,所谓互利共赢的方法与道路。这样,人类才能做到长久持续的“和平”。西方文明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实践已然出现裂缝,修补裂缝须要付出惨痛代价。 佛教的“平等”理念,从人类心灵上彻底建立彼此是命运共同体概念, 可为世界的真正祥和与持久的安定提供良好的经验。

“持久和平”是美好愿景,人类要怎样才能踏上这条阳光大道?

人类要止息纷争,走向和平,有许多方法可以选择。然而,必须锁定目标,才能解决根本。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与清晰,才不会走弯路,倒走路。正确方向让人勇往直前,好的工具让人事半功倍。我认为, 人类要做到以下六点,才是达到“和平”好方法:

不霸气,克服自我感觉高大,平心静气待人;

不霸凌,客服一时以愚弄别人而达到快感的恶习;

不欺诈,杜绝欺骗别人谋取自己的利益卑贱行为;

不嫉妒,具备宽大心胸,虔诚认同别人乃至谦卑学习别人优点的态度;

不愚弄,时刻心存厚道老实的精神;

不羞辱,抛弃轻视、蔑视,尊重他人的谦卑。

我对这条人类阳光大道充满期待与展望。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