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还原佛教最初的模样
2015年11月05日 07:46
来源:凤凰卫视
佛陀在世时,并没有所谓的上座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没有所谓的“大乘”、“小乘”等区别。
南传上座部佛教僧侣(图片来源:资料图)
佛陀在世时,并没有所谓的上座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没有所谓的“大乘”、“小乘”等区别。当时的僧团在教理上、戒律上皆是同一师学、和合无诤的,犹如水乳交融,并没有出现多少分歧。
佛陀在《长部·大般涅槃经》中曾教导说,若诸比库遵行七法,能够使僧团兴盛而不会衰败。此七法中的第三条是:“诸比库,只要比库众对尚未制定者将不再制定,已经制定者将不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诸比库,如此即可期待比库众增长而不衰退。”
在佛陀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季安居,马哈咖沙巴(Mahàkassapa)长老在王舍城主持了有五百位阿拉汉参加的第一次结集,与会大众一起记诵和核定佛陀在一生45年中所教导的戒律与正法。结集法律之后,阿难尊者提到佛陀在临般涅槃前曾经说过:“阿难,如果僧团愿意,当我入灭后,可以舍弃微细又微细的学处。”
佛陀在临般涅槃前的所说的这一句话在整部三藏中是绝无仅有的。佛陀曾无数次强调“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甚至制定说即使轻视这些学处也将会犯戒“若比库在诵巴帝摩卡时如此说:‘为什么要诵这些微细又微细的学处呢?那只会导致疑悔、恼害、混乱而已!’诽谤学处者,巴吉帝亚。”义注在解释“可以舍弃”一词时说:为什么不用肯定语气“应舍弃”而使用不定语气呢?因为世尊预见到马哈咖沙巴将在第一次结集中将不会舍弃任何学处。
由于当时阿难尊者并没有及时请示佛陀什么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与会者们就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于是,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团中作甘马,对大众说“贤友们,请僧众听我说,我们的学处与在家人有关,在家人也知道‘这对你们沙门释迦子是允许的,这对你们是不允许的’。假如我们废除了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他们将会说:‘沙门果德玛(Gotama)为弟子们制定的学处好像烟一样,当他们的导师在世时就学习这些学处,他们的导师一去世就不再学习这些学处了。’”
于是,马哈咖沙巴尊者重申了佛陀临终前的教导“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
此项决议获得全体与会者的一致通过。由于当时的与会者都是曾亲闻佛陀教导、德高望重、诸漏已尽、所作已办、具足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的阿拉汉长老比库,因此,这种代表佛陀本意的长老们(thera)的观点(vàda)就称为“上座部”(Theravàda),即长老们的观点。同时,这项决议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比库为核心的原始僧团中保持下来。
佛教在日后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出许多部派和学说,但是,作为保守圣者的传统、以维持佛陀教法的纯洁为己任的“上座部”,自始至终都坚持一项恒久不变的原则:
1.凡是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
2.凡是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
3.佛陀如何制定,即应如何受持遵行。
这是佛陀的教诫,也是上座们的观点!
有某些人认为这只是马哈咖沙巴等少数上座们的意见。然而,这的确是佛陀的本意,因为佛陀不止一次地强调过这项原则。
南传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传入斯里兰卡。当时所传的经典用的是僧伽罗文,到公元前一世纪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下来。到公元五世纪,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叫做觉音。他当时准备把三藏经典翻译成巴利文,然后加以注述。而当时斯里兰卡的许多大长老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于是要求他写出一些心得给大家看,来证明他的能力。于是觉音就写了一部《清净道论》。这部书是他对三藏经典的总结,是三藏经典的精髓。书中按戒、定、慧三学编定,而且,特别强调修定的方法。直到今天,这部书都是南传僧人们修行的重要依据。此书编出后,所有长老都心服口服,承认觉音真正掌握了佛法。于是觉音把三藏经典翻译成了巴利文,并用巴利文进行注述。后来传入泰国、缅甸、老挝等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三藏经典都是用巴利文写成的,所以我们也称这一地区的佛教为巴利语系佛教。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