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安:当代中国居士佛教的使命与挑战
2014年12月08日 15:53
来源:凤凰佛教
作者:李利安
所谓居士佛教,并非在佛教这个完整统一的文化体系之外另有一个特别的佛教体系,而是指由居士的信仰选择、修行方式、修行体验、实践运用及其在佛教传播与佛教文化建设方面的建树与社会影响等所呈现出来的佛教文化现象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2014年12月6日至8日,第四届世界居士佛教论坛在马来西亚砂劳越古晋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发表真知灼见,共论现代“居士佛教”现状和发展。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在论坛上发表了《当代中国居士佛教的使命与挑战》的论文观点,以下为论文摘录:
所谓居士佛教,并非在佛教这个完整统一的文化体系之外另有一个特别的佛教体系,而是指由居士的信仰选择、修行方式、修行体验、实践运用及其在佛教传播与佛教文化建设方面的建树与社会影响等所呈现出来的佛教文化现象。这是从信仰者的角度对佛教文化现象的一种分类,是为了考察佛教文化的不同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和理解佛教发展历程的一种方便。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对佛教进行分类,从而有了大小乘之分,显密教之别,以及从语言与信仰特征划分的巴利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汉语系佛教,从地域分布所划分的中国佛教、日本佛教、欧美佛教,还有从寺院分布所划分的都市佛教和山林佛教,从传统与现代角度划分的传统佛教与人间佛教,以及从信仰者的社会身份所划分的王室佛教、士大夫佛教、民众佛教、精英佛教等不同的类型。随着居士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地位的不断提高,居士的社会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对居士的佛教信仰也值得学术界认真研究。
与居士佛教相对应的是僧尼佛教,二者形成佛教的两种不同存在形态,并由此形成绵延古今的僧俗关系。在僧俗关系中,僧人住持寺院,续佛慧命,荷担如来家业,是佛教的主持者,是具有神圣意义的宗教角色。居士立足于社会各个领域,皈依三宝,在三宝的加持下,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行佛法,护持佛教,这是佛教的传统,也是今天佛教存在形态的主体。这一基本架构在今天这个时代出现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大陆,居士佛教的历史使命更加重要,而居士佛教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明显。
一、当代中国大陆佛教的处境
当代中国大陆的佛教虽然获得快速的发展,但依然处境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思想的普世性更强,传播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第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及其在民众之中的变异性流行,对佛教形成巨大的偏见,消极遁世、愚昧落后、甚至封建迷信这种负面评价依然是中国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佛教观,这种思想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形成严重障碍。
第三,政府的GDP的单一性衡量标准,民间的一切向钱看社会心态,继续打压和腐蚀文化的复兴,这是发展中国家必然遇到的一种文化境遇,但在中国因为政府决策的偏颇而变得极其严重。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断层还在艰难的接续之中。没有传统文化肥沃土壤滋润的佛教处于孤立应战的境地,三家互补互应、竞争发展的良性格局基本消失。
第五,佛教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与其他所有中国传统文化一样,由近代肇端的现代转型依然面临艰巨的任务,古今接轨的全面性和恰当性至今没有完成。
第六,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多元并举格局至今更加强烈,佛教文化不可能独占文化舞台,其文化辐射面和影响力再也不可能像古代那样几乎是无孔不入,今天的法师们已经无法安享文化人的当然优待而高枕无忧了。
第七,在宗教大家庭之中,获得超速发展的基督教在中国持续风靡,反渗透以及家庭教会治理方面的无能为力将在短期内依然对基督教发展保持放纵之势。
第八,政治体制、旅游开发、过度世俗化等教内外因素继续腐蚀污染佛教的机体,保持独立品格、批判精神和超越情怀,成为当代中国佛教挑战自我的必由之路。
二、当代中国大陆居士佛教的使命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当代中国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文不彰的社会现状形成对文化复兴的强烈呼唤,佛教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软实力而获得民族文化重塑的绝美机遇。另外,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执政党文化基础的扩展要求急遽增长,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化基础,于是佛教文化在政策层面可能会获得越来越宽松的发展环境。
可见,佛教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代。如何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这对居士来讲,责任更加重大。
首先,居士在推动佛教思想传播、佛教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升中国民众人文素质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尽管与公民意识的养成还不是非常直接,但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强劲存在,在中国人的人文素质提升过程中也居于当仁不让的位置。借助佛教推动中国民众人文素质的提升,既离不开寺院的努力,更离不开散布在各行各业的居士。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上层的居士越来越多,居士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他们可以在佛教文化的现代化阐释、佛教文化的提升、佛教文化的推广、佛教文化的实践等方面发挥比寺院更加广阔、更加直接、更加灵活、更加持久的作用。
其次,居士在树立和彰显佛教正面形象、不断拓展佛教社会生存空间方面负有重大的使命。居士的社会角色多种多样,并分布在各种不同行业,所以,他们比寺院更加方便不断扩展佛教的社会生存空间。而佛教社会生存空间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依然面临严峻的问题,政策的限制,民众的误解,外教的竞争,佛教界素质依然有待提高,这些问题使得佛教在社会中的形象依然存在严重问题。突破这些阻碍,实现佛教社会公众形象的不断优化,推动佛教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播,这是中国大陆居士佛教的时代使命。
第三,居士在提供佛教经济支撑、不断强化佛教物质基础方面肩负不可推卸的使命。今天的中国大陆佛教,业已具备了文化起飞的现实物质基础。这既是国家发展的结果,也是各界居士,尤其是那些企业家居士支持的结果,没有这些大企业家的发心,大陆佛教的腾飞是不可能的。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然需要持续不断的经济支撑,居士在这方面的作用将是持久的,这也是居士必须肩负的使命。
第四,居士在提供佛教需求、不断扩展佛教信仰市场从而激发佛教的转型与发展方面肩负使命。中国佛教的发展,其力量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信仰佛教的民众。正是民众对佛教的强劲需求,引导着佛教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佛教的发展动力。历史上,中国佛教一方面靠精英阶层的理论阐释与创新,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接纳与吸收,并不断发生了中国化的转型。但佛教的真正扎根,不仅仅是佛教的中国化,更加重要的是佛教的民众化。学术界过去比较重视佛教的中国化。
三、当代中国大陆居士佛教所面临的挑战
当代中国大陆的居士佛教依然存在很多局限,很难充分应对佛教发展的需求。如何智慧而勇敢地突破这些不足,这是居士佛教发展的重大课题。总日上看,大陆居士佛教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四众弟子中的从属性。佛教的信众体系中,也就是常说的四众弟子中,佛教的传统格局是僧主俗从,僧人是三宝之一,续佛慧命,主持佛法,是如来家业的法定守护者,具有神圣性。而居士皈依三宝,拜出家人为师,修行佛教。这样的体制决定了居士在佛教队伍中处于从属地位,从而限制了居士主体性与引领性作用的发挥。
第二,寺院体制中的依附性。居士依附与寺院,既从寺院中获得信仰的归宿和修行的体验,又游离于寺院的运行体制之外,这就决定了居士不能参与寺院的管理,也不能居住寺院修学,从而限制了居士在佛教主体阵地中的作用。
第三,法事活动中的边缘性。佛教的修行与法事体制中,僧尼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居士的修行与其他宗教活动无论在场所方面,还是在仪轨和作用方面,都既不完善,也缺乏地位和影响,这就决定了居士无法在寺院中获得更加合适的机会从事法事活动。
第四,组织方面的松散性。居士在中国大陆缺乏组织性。目前中国大陆的佛教居士人数庞大,而且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很多居士希望建立自己的团体,以便从事交流和集体性佛教活动。但是政策在这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限制。所以,中国大陆的居士目前基本上仍然处于群龙无首、松散无序的状态,没有自己的组织,又基本参加不了官方认可的佛教协会,在信仰方面缺乏社会的归属感,这严重限制了居士的学佛交流与修行进步,限制了他们面对佛教事务与社会其他事务时的发声能力。
第五,信仰程度的模糊性。在中国大陆,居士的佛教信仰比较淡漠,主要体现在信仰不虔诚,或者信仰有偏执,或者信仰不稳定,或者因为对佛学义理理解不全面而导致的盲信甚至错信。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