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的印顺:问题意识、诠释效应及其它
2009年11月06日 11:28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大陆佛学界参与国际佛学研究合作对话还不是十分充分,和台湾佛教界和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在对外合作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对于印顺思想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也是由于这种合作交流激发出来的。参与佛光山、法鼓山、慈济功德会、弘誓文教基金会等团体举办的研究人间佛教的学术会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陆学界对于印顺思想的重视和研究,同时,释惠空广邀大陆学者,雄心勃勃地准备出版近百册研究台湾佛教的著作,也吸引了一大批大陆学者来关注台湾佛教的历史和现状,其中自然也绕不开印顺及其学脉对于台湾佛教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台湾佛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构成了大陆学界观察和思考大陆佛教未来走向的最为重要的借鉴。"台湾佛教的今天,很可能就是大陆佛教的明天",一时间成为教界和学界不胫而走的一句名言。虽然很多人都声称拥有这句名言的发明权,虽然乐观派和悲观派对于其内涵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最重要的是这激发了大家对于台湾佛教的持续关注。因此1990年代以来,随着两岸佛教界和学术界的交流日密,大陆学者对于台湾佛教的兴趣日益增加,甚至连非佛教专业的宗教学者都开始对台湾佛教现象感到浓厚的兴趣。其中,台湾佛教学术界对于印顺思想的高度推崇,也给大陆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没有这种外缘的激发,大陆学界对印顺的重视和关注可能会推迟些,研究的兴趣面和影响面也会小一些。

这种外缘激发的研究兴趣,使得学术界对于印顺思想的诠释带有某种先天不足,最突出的就是它缺乏基于大陆佛教自身发展的问题意识。说来奇怪,大陆学者本来是带着对于大陆佛教发展的关心来考察台湾佛教的,但是当他们诠释印顺思想时,却要么是将它作为一种纯粹的佛教学术,要么是将他置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思想史特别是台湾佛教思想史的框架下考察,很少将它视为分析大陆佛教发展现状、展望大陆佛教前景的方法。也就是说,即使在以专精分析见长的学术界,关注印顺思想中一以贯之的问题意识,对印顺全部学思的价值关怀有"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并在此基础上与之对话的学者也并不多见。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宣方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