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善名、善法,还是吉祥、法藏,应该都是汉名,而不是他们的于阗本名,就像李圣天本名尉迟僧乌波、从德本名尉迟苏拉一样。那么,如果“法藏”是其来宋之后才有的名字,关于法藏使宋的记载就有可能以其本名入文。循此思路,《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八八有一段颇可引起注意的材料:
开宝四年,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诣阙上言,愿至西域求佛书,许之。以其所历甘、沙、伊、肃等州,焉耆、龟兹、于阗、割禄等国,又历布路沙、加湿弥罗等国,并诏谕令人引道之。开宝后,天竺僧持梵夹来献者不绝。《宋史》卷四九O《天竺传》记载与此尽同,唯于“诏谕”后有“其国”二字——当是《宋会要辑稿》抄写之脱漏,以及“引道”为“引导”——亦当是抄写时省讹。行勤等人是否成行,宋代正史也无明确记载。但参与“开宝后,天竺僧持梵夹来献者不绝”的补叙,他们显然是去了天竺的。因为行勤等人的诏谕,不独天竺僧人来献“梵夹”(佛书)者不绝,即是淳化五年于阗国僧吉祥来献《大乘秘藏经》二卷也应与此有关。在此“不绝”中,《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八八至九O续载(均为概述):
开宝五年(971年)四月,西天僧苏葛陀以舍利一、水晶器及文殊花来献。
开宝六年(972年),赐西天僧弥罗等四人紫衣。
开宝八年(975年)冬,天竺王子曼殊室利随中国僧至,太祖令馆于相国寺。后为寺僧挤逼而去,不知所适 。西域中印土僧钵纳摩利来朝,以佛舍利塔一、犛拂一为献。
太平兴国五年(980)五月,中天竺国僧啰获啰来献香药万七千斤、具(贝)多叶梵经一轴。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益州僧光远至天竺,以其王没徒曩表来上,并献佛顶印大小六、菩提贝多叶各七、释迦舍利等。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僧法遇自天竺取经回。至三佛齐,遇天竺僧弥摩罗失,黎语不多,令附表,愿至中国谭(谈)经。
雍熙(984~987年)中,卫州僧辞澣自西域还,与胡僧密恒罗奉北印度王及金刚坐玉、那烂陀书来。又有婆罗门僧永世,与波斯外道阿里烟同至京师。
淳化二年(991年)五月,南天竺那兰陁寺僧补陁罗吃多以释迦佛舍利来献,赐紫方袍,馆於太平兴国寺。
至道元年(995年),天竺僧迦罗拏扇以佛顶骨来献,诏赐紫衣,馆於太平兴国寺。
至道二年(996年)八月,有天竺僧随舶至海岸,持帝钟铃杵铜铃各一、佛像一躯、具(贝)叶梵书一夹,与之语不能晓。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九月,中天竺僧觉称、法成来献金刚产、菩提叶、梵夹、舍利。觉称又作《赞圣德颂》以献,诏传法院译其文,赐紫方袍,加以束帛。
天圣三年(1025年)九月,西印度僧爱贤、智信获等来献梵书经,各赐紫方袍、束带。
天圣五年(1027年)二月,僧法吉祥等五人以梵书来献,赐紫方袍。
景祐三年(1036年)正月,僧善称等九人贡梵经、佛骨及铜牙、菩萨像,赐以束帛。
考虑到法藏曾经前往“西天”寻求佛物,以上凡以“西天”为冠的僧人,应都不排除或有法藏在内的可能。更进一步,甚至以“天竺”为冠的僧人,都应存在这种可能。法藏虽为于阗僧人,但长期游历天竺,被宋误为天竺僧人应不奇怪。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段玉明
编辑:
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