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悟后的行业与境界
悟后起修,方谓真修。于真修中实现自利利人的宏愿,发挥人人本具之佛性妙用,实现成佛的人生终极价值观。虚老悟道后,又隐居终南潜修过一段时间。毕竟悟后,还须经历“从修到证”的过程,历来禅师皆如此。如大梅法常禅师有诗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就自利方面说,据《年谱》则知,虚老一生有过三次长时间的入定、住定,释惠敏在“虚云和尚长期住定经验之探索”中,总结为:
“半月(十八天)。1901年底(62岁)至1902年初,独居终南山茅棚煮芋,跏趺待熟,不觉定去半月(十八天)。九日。1907年(68岁),于泰国龙泉寺讲《地藏经》后,续讲《普门品》,一日趺坐,定去,忘记讲经。一定九日,轰动泰国京城,自国王大臣,以至男女善信,咸来罗拜。九日。1951年(112岁)春戒期中,‘云门事变’(广东曲江云门禅寺被诬窝藏军械及金银为由,二十六名僧人掳去,酷刑逼供,有被打致死与折断手臂者,师自身亦屡遭毒打)。三月初三日,师病重时,即趺坐入定,闭目不视、不言、不食、不饮水。惟侍者法云、宽纯,日夜待之,端坐历九日。”
这三次长时间的入定、住定现象,是虚老“新禅法”思想与体验进一步落实的明证,足见他禅定功夫之深,便有苦、乐俱捐的大无畏境界的现前。禅者证悟后,多有不可思议神通示现等事,如虚老经历了“九难十磨”的严峻考验,则有生平“四十八奇”的感召。鉴于修禅者不能以求神通之心而参究故,虚老开示中很少提及神通,甚至持反对求神通而修禅定者,印光大师亦更是反对以求神通而修学佛法。原因是若以求神通之心修禅定,早落魔胎,实乃修道之一大障碍!虚老在“复星洲卓义成居士”中说:“悟道仅为真正修行的开始,由修而证,则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专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见,为学佛人所不齿者。”
就利他来说,主要体现在:重兴禅林,弘法度众。虚老尽其毕生精力,先后中兴了云南鸡足山祝圣寺、昆明云栖寺、鼓山涌泉寺、广东韶关南华禅寺、云门山大觉禅寺、江西省云居山真如禅寺等六大祖庭古刹,重建大小寺院庙堂八十多处。一生住持过十五座道场,开阐弘化,早年在鼓山创办戒律学院,后改为法界学院,培育僧才;晚年在南华寺创办戒律学院,扶律护教;为适应社会变革,也曾在云门寺创大觉农场;以百岁高龄之老骨驻锡云居山,发展生产,恢复丛林,传灯续焰,倡“农禅并重”之家风,不废禅修。公元一九五九年 (佛历二千九百八十六年岁次已亥)圆寂于江西真如寺,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夏,传法得戒、与四众皈依弟子数百万人,所建立之功业为近代僧史上所罕见!虚云和尚考究禅法的力参功夫,更重视禅法的体验与实践。也就是除了在堂中听闻开示,依“看话头禅”法参究之外,更须要于动中行禅,藉境炼心。即在百姓日用生活中上求下化,善调身心,转化境界,严土度生,时时回光返照自心,行住坐卧,抱一个话头用力去参。以一念回光返照之功夫,将自己安住于如实了悟的自性中,把禅活泼泼地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体验,由身心的自在,而契入无相境界矣。
总之,虚老的“高旻悟道”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迂回曲折、坎坷不平的。自十九岁出家止五十六岁的悟道,经历了三十八载春秋的艰辛与磨砺,总见参禅悟道之不易!虚老的心路历程告诉我们:欲参禅悟道,须以教为前导,弄清理路,以避免盲修瞎炼;亦须藉境炼心,将禅法的体验落实于日常寻常中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昌莲法师
编辑:
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