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禅法师僧教育思想与实践探微
2009年03月28日 23:52 】 【打印已有评论0

当然,佛教最为注重一切事物的成就在于其殊胜的因缘,这种殊胜不仅表现在其主观的因素之中,也特别地表现在其所相逢的时机外缘。党和政府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所奉行的正确的宗教政策,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佛教寺院自养能力的提高,对于真禅法师实现其恢复和发展僧教育的宏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没有当代佛教所遭遇的殊胜因缘,真禅法师也徒有壮志难酬之叹。在此,想特别指出的是,真禅法师之所以在全国各地佛教界尚处于寺院恢复,争取道场落政开放之际,即提出重新创办上海佛学院的动议,又随即创办佛学院尼众班,随后在僧教育方面的举措一项连着一项。这一切,除全国性的社会氛围的转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上海佛教的特殊因缘。

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在民国时期,随着上海城市的开埠,逐步形成了上海佛教界大德如林,高僧辈出的繁荣景象。真禅法师的恩师应慈老和尚,真禅法师的老师兼同参震华法师,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圆瑛、兴慈、持松、太虚、弘一等法师,都是执佛教界牛耳之一时龙象。这一切,为上海佛教界准备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加之以赵朴初、范古农、方子藩、江味农等为代表的居士界,不仅给佛教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也为佛教注入了现代文化、教育、科学的理念。这一影响,也给改革开放后的上海佛教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准备了文化和传统的积淀。而上海所拥有的工商界集中、高校林立、学界人士汇集、学术空气浓厚的现实,对于上海佛教发展僧教育事业,探索新时代僧教育的模式,也是极其难得殊胜的因缘。上述的一切,构成了真禅法师开拓新时期佛教僧教育局面的基本外在的因素。

三、中国佛教僧教育历史和现状的思索

毋庸讳言,中国目前的僧教育状况,与中国佛教界其他事业相比较,是相对滞后的,已经无法与佛教在社会所树立的形象和所拥有的影响相提并论,佛教教育的现状已经无法适应世界宗教事业发展的步伐,无法承载国内民众对宗教所寄予的期望。真禅法师所开其先河的上海当代佛教僧教育的现状,也同样没有能够达到他本人所期望的水准。尽管真禅、明旸等高僧,以及赵朴初居士等大德一再呼吁僧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而僧教育始终未见有根本好转。所以,这并非某个个人的作为所能够改变的,而是时代的局限,是佛教界教育理念无法与时代脉搏相共鸣的结果。佛教既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的薰染,又少有学校教育传统的遗产,在此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情况下,佛教僧教育在当代陷入窘境,也是可以想像的。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周富根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