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中佛教教育的方向和实际
2009年03月29日 13:57 】 【打印已有评论0

第二,是善用的人性教育

善用的含义是“活化使用”,即,活用的意义和实施致以恩惠的道德来理解。大宗师少太山指出“掌握宇宙的真理,通达活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动作之精华的人即为天人也,圣人也,也就是佛人也” ,同时他还提出了“若知道如何利用法,则天下没有可分之物也” 。不管科学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如果有了能善用人的能力,没有理由对物质文明发展进行警戒。大宗师少太山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必须开辟精神”,并不是排斥物质,而是,发扬能够正确活用物质的精神力量。不管科学文明及物质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其专门技术或者实物质等是被人的根本精神(善用能力)所活用的物件。只有人性之根源被善用之时,科学的真正含义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所以,又提出“ 如果不是用善心来使用物质, 世上再好的物质也只能被恶用,……(中略)……千万境界的永恒-自利和利他等所有的一切被善心所支配。……(中略)……从物质和精神结合出发来努力发展和建设文明世界” 。与此类似,我们通过佛教教育来实现培养不是排斥物质的,而是善用物质的和具有圆满能力人。

第三,是灵魂和肉体双全的人性教育

为了实现具有人性的理想的我们的生活,人的精神和生活应当得到圆满的调和。一般来说,宗教人士轻视物质生活,具有只重视精神修道的倾向。相反,非宗教人士认为,精神修养和道学修养是只有闲暇时间的人之事,因此而疏忽修养学习。对此,大宗师少太山认为,前者是“肉身不具者”,后者是“精神不具者” ,竭力提倡,为了和平安乐的世界,内外文明,即,精神和身躯的文明而竭尽进取。现代社会的科学文明以前所未有的境界来开拓和跃进。由此而产生了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并且提供了便利。但是,另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价值观的混乱、人性的丧失。因为物质第一主义的盛行,事实上,产生人类的危机。在人的生活上,虽然精神价值是重要的,但只有精神同样也不能在世界上生存。一部分宗教人士具有只重视和追求精神价值而疏忽物质价值的倾向。由此而产生了生活上的贫困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病根。

大宗师少太山指出了如上所说的弊端,提倡新时代宗教的真理修道(精神文明)和发展物质生活(科学文明)应当有益于世界。因此,在佛教教育上,更有必要进行灵肉双全的完人的人性教育。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金永斗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