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中佛教教育的方向和实际
2009年03月29日 13:57 】 【打印已有评论0

二、理想的人-佛教教育的方向

属于高等教育机关的大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基本方向应当是:? 人性化教育(完善人的教育-人性的恢复),② 道德伦理的教育,③ 青少年善德及老人福祉伦理,④ 环境伦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和考察,并做报告。

1. 人性化教育(完善人的教育-人性的恢复)

人性化教育是完善人的教育或者定义为恢复人性的意义。Pestalozzi主张人性教育是人性内在素质的协调发展的教育。智育、体育和德育的协调关系是通过理想人格的涵养教育来实现,这是他的愿望。

一般来说,人格是人在生活上,通过各自的个性和主体性( identity )的发展和开拓,客观上对自身的认识(self realization),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good human relationship),是具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具有进行创造性的生活哲学(philosophy of life),并且具有始终如一的一贯性和倾向性。近来,智慧指数IQ和比智慧指数更有必要的情感指数EQ进行同时评价。

大学的佛教(宗教)教育是通过确立理想人的人格形成为目标,并进行人性化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是主体的人性教育(人性的恢复)

受到高度发达的科学文明影响,物质第一主义的风潮蔓延起来,由此产生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性的丧失和物质奴隶现象。由人类的物质奴隶现象产生的败落是人性之根本生命丧失,是招徕人类不幸之根源。圆佛教大宗师少太山提出:“人是万物的主人,万物是被人使用的,人道是仁义的主体,是权谋术数之结束。人的精神能支配万物,仁义之宏道是立于世上的理所当然。近来, 仁义主体丧失了应有的位置,权谋术数在世上横行,宏道受到很大的玷污” 。同时主张,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由于主和次关系颠倒,使用物质之主体的精神力量应当长期弘扬。又提出“物质之发展,必须开辟精神”“使用物质的人之精神渐渐衰弱,被人使用的物质的势力日渐兴旺,难以避免的物质的奴隶生活……” 。在人间生活上,树立精神之主体是非常重要,必须切实得到弘扬和提倡。在这样的观点上,特别是,以佛教为宗旨的大学,通过佛教教育,着力点应当放在人的本性乃至人的主体性恢复上。精神的力量以至恢复了人的本性的主体的人,从物质奴隶现状中解脱出来,才能使人类克服不幸的根源。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金永斗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