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一闻示诲,如饮醍醐”“一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自此以后,马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一方面延续着慧能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宗旨继续进行;另一方面,以“即心即佛”的理论命题,张大人之自性,促进人的觉醒,极其珍视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充分肯定人的内在独特价值,“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将人的一切价值、道德取向依据和宇宙存在的根本,彻底拉回到作为独特个体的主体上来,从而为自心清净,自修自作,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建立了一个完满自足的坚实基础。这就为挖掘“自家宝藏”,破除一切外在偶像、权威、经卷、知识、修持、仪轨找到了圆满自足的依据,也就为打通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和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理路,将外来佛教彻底融人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理论的依据。而“非心非佛”作为一种化解我执,在内转、内修的同时,空掉自我的彻底思辨,展示了一种高超的辩证思维术的内在逻辑。更是从深层次理解“即心即佛”,否定执着于表层意义,盲目张扬自性者的种种遮蔽和污染,把世界与心、佛与我统一起来,从而把修道证悟引向“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不刻意追求外在超越的理念,而是将其纳入日用常行之中。将禅的智慧贯彻到平淡、凡俗的个体生活之中,将高尚、真如灌注于平凡之中,从而使人们断除妄念,摆脱烦恼,消解物欲,充实生命,否定分别,超越庸常,最后可以以“日面佛,月面佛”的洒脱态度来面对生死,随处任真,解脱一切精神负担,得到一种高妙的大自在。
从马祖思想的成熟过程看,我们知道,他的思想的探险历程,怀让的启迪是一个最初的起点。在他筚路蓝缕,经过了从郴州,到韶州,从大庾岭北向建州,驻锡开山,到他得到怀让的勘验,其间差不多有十余年的时间。而后的十余年则是他整理、系统化自己的思想,并开始有了明确的理路、目标,有清晰扩展步骤,有力传播自己思想的时期。根据《五灯会元》等记载的马祖道一禅师法嗣的76位弟子绝大多数是他在以龚公山、洪州为中心的弘法阶段收录的。其中有许多年龄小于他50岁以上的。例如被称为三大士之一的南泉普愿就晚于他40年出生。这个过程所需时间一定不短。因此,我们可以大体推断马祖返蜀弘法的时间不太可能在他60岁之前。
当马祖思想完全定型,理路完全清楚,洪州宗已经如日中天,影响逐渐由江西向南、向东、向北扩展的同时,他不可能不思考将自己的禅法由山林转向朝廷,由东南一隅向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扩展和渗透,而他也不能不考虑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和必备条件。
据有关史料记载:马祖一系的重要禅师号称“百岩大师”的章敬怀晖(756—815年)是在“元和三年(808年)有诏征至京师,宴坐于章敬寺,每岁召人麟德殿讲论”,与“名公义学”“击难者”进行过激烈的论辩。与章敬怀晖先后进入长安弘传南宗马祖禅思想的另一个著名禅师兴善惟宽(754—817年)是在贞元十三年(797年)之后到的北方,住锡于少林寺、卫国寺、天宫寺,元和四年(809年)被唐宪宗召见于安国寺,次年又被请到麟德殿问法。后来就一直住在长安最重要的大兴善寺。他们一道将马祖的思想引入了京都长安,并且赢得了朝廷’的尊崇,号称禅门冢嫡大宗传人。这就标志着马祖道一的禅法的胜利,他们的传法事实上正是马祖返蜀弘法的一个继续。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郭辉图
编辑:
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