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道一返蜀的时间、动机及其影响
2009年09月08日 10:28《马祖道一与中国禅宗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那么,这个事件可能发生于什么时候呢?我们则需要从马祖返蜀的动机和当时蜀地的政治、交通及他本人的精力、体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我们从《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及权德舆的《马祖塔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马祖道一是于唐中宗景龙三年出生于汉州什邡,幼年于本邑罗汉寺出家,落发于四川资州德纯寺,依随当时在四川很有影响的智诜禅系处寂和尚(唐和尚)剃度,并获道一法号,后又追随其弟子无相(金和尚)到成都,不久到渝州圆律师处受具足戒,大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前后,前往南岳从怀让参学。由此可见,马祖道一在出川之前主要是在资州智诜传人净众一保唐禅系的宗教氛围中开始其慧业之路的。资州智诜(608—702年)是五祖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据《历代法宝纪》记载,他曾受到过武则天皇帝的诏见和礼敬。据说,武则天还曾把从慧能那里请回的达摩传法袈裟赐予了他,智诜还曾在玄奘法师处学习,禅功和教理都很深厚。他的弟子处寂禅师(648—734年)同样受到过武则天的诏见和敕赐,其前期主要住持于资州德纯寺,大约马祖到德纯寺不久,处寂即圆寂了。因此,马祖又师从其师兄即无相禅师。这一禅系的禅法分为前中后三期各有特点。第一期以智诜、处寂为代表,按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的分类属“息妄修心宗”,与渐教神秀相类似“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明覆之不见”,因此需要于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宴默,心注一境,“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

第二期以金和尚无相为代表,他主张“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总持门,并声称其禅法直承达摩,而不是来自于智诜和处寂。无相在唐玄宗避乱入蜀期间,受到玄宗礼敬住于净众寺并为“敕建大慈寺”这座后来四川最大寺院“立规制”,影响极大。在马祖得法之后,西川一地的禅学禅法基本上为其笼罩。这也是促使马祖要返蜀弘扬正法,矫风变俗的原因之一。到了第三期,以无住禅师(?一774年)为代表,他是在马祖已经离开无相多年之后(乾元二年,759年)才到成都净众寺正式礼无相为师的,他的禅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行不拘,即指释门一切修法事相都不依从,从礼忏、转读,到宏佛、写经一切废弃,视作妄想;二是灭识,即熄灭“分别”之识,无识的重点便是强调“五分别”。他的思想接续了六祖慧能的弟子太原自在禅师。对于处寂、无相的禅法更具有反叛性,更加放浪形骸,“只空闲坐”。但他也同时认为禅不只是坐,“于一切时中自在,勿使句转,不浮不沉,不流不传,不动不摇,活泼泼,行坐总是禅”(《历代法宝纪》)。在一定程度上与洪州禅接近,马祖在二十五岁之前,所学习的、接受的智诜、处寂、无相的禅法的影响可以在他到达南岳之后未受到怀让启悟之前的事迹中明显看出。《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中有很清楚的记载:“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衡岳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于是有磨砖成镜的公案。怀让借势开悟“汝学坐禅,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郭辉图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