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种种材料,无论是典籍的、诗文的,还是实物的,建筑遗存的,以及民间口传历史传说的,都十分肯定马祖曾经返回蜀地,以什邡、成都为中心,周游剑南道一带进行弘法,最远到达了接近当时京都长安的太白山中。但是,这些材料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没有点明他返蜀的具体时间。这就给后来的莫衷一是的纷纭传说埋下了歧见的种子,也给后来的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以至于后来的各类典籍或学者的研究,都纷纷回避这个问题,从而也使得对马祖的许多生平事实不能廓清,使人们难以真正深入地把握马祖思想的变化过程。进而使得对洪州宗后来怎样风靡南北,由山林一支之农禅变化为南宗禅主流的过程,最后又如何进入政治文化中心,直接与皇帝对话并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中国佛教地图如何在很短时间内被改变,以及南宗禅如何彻底融人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行程等等问题都由于缺乏必要环节的支撑和解释,因而变得模糊不清。
对于马祖返蜀的时间,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他在南岳怀让处得法后就直接返回蜀地。其赞同的支撑理由主要是依据绍昙的记载“得法南岳,后归蜀乡,人喧迎之。溪边婆子云:‘将谓有何奇特,元是马簸箕家小子,’师遂曰:‘劝君莫还乡,还乡道不成,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再返江西”。他们认为,若不是马祖尚还年轻,溪边婆子不会以“元是马簸箕之子”的轻蔑口吻评说此事,马祖也不会有“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的自我解嘲,以及“再返江西”的举动。民间传说中,无论是成都簸箕街的由来,还是谚谣中的“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的哲理提炼都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另一种看法是于贞元初年回乡弘法,其主要依据是什邡地方志中的记载。事实上,这种说法也有难于成立之处,因为根据《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史料,马祖的生卒年代是非常明确的,即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卒于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如果是贞元初返蜀,当时马祖已经是76岁以上的老人,考虑到唐代四川地区与江西、湖南一带的交通状况,主要依靠岷江、长江、湘江、赣江水路和驿路的沟通,更多地方需要纤夫人力帮助和个人的步行,尤其是在四川境内唐代诗人李白称之为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巴蜀、荆楚一带,一两年内要往返其间,无论是时间、精力、体力、物力上都不可能是一个已届古稀的老人所能完成的。
更为重要的是,女口果是中年返蜀,当时马祖尚无大名,不足以号召信众,而唐天宝十四年,又爆发了安史之乱,客观上不具备有利于他弘化正法的条件。如果是在贞元初年,贞元四年,马祖即圆寂于江西石门山,客观上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多的更宽广的视角,从他为何返蜀的动机和种种客观条件是否允许等等方面切人加以深入的研究,以考证其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的时间。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郭辉图
编辑:
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