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处理好几对关系
为了保证《禅》刊的内容既符合佛法,又符合宗教政策,同时又能契合读者的实际情况,少出差错,净慧法师指出,在编选稿件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关,注意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
1.政与教的关系
正确地处理好政与教的关系,是保证《禅》刊正常运转的头等大事。这对关系如果没有把准,不仅《禅》刊自身的发展要受到影响,同时也会给整个佛教带来不利。虽然《禅》刊是 “ 在教言教 ” ,不议政、不干政,但这并不是说《禅》刊就不讲政治原则。实际上,《禅》刊一直坚持用 “ 爱国爱教 ” 的原则,来处理政教关系。这一原则可以具体表述为: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宣传佛教的正知正见和正信正行,来加强佛教自身的纯正信仰建设、组织建设和人才建设,引导信众过好正常健康的宗教生活,这就是爱教;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佛教教义、教规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积极引导广大佛教信众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报效祖国,服务于人民,这就是爱国。如果再进一步联系江泽民总书记去年十二月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我们还可以把它展开为四个方面: 1 、要引导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 、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所从事的佛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 3 、要努力对佛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发挥佛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为提高公众的道德水平服务。 4 、要自觉地引导信众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多年的办刊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严格地按照上述要求去做,我们才能够把政与教的关系处理到位,做到不出差错。
2.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对待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禅》刊一向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坚持 “ 各宗教之间,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和平共处 ” 的原则。由于《禅》刊主要是为佛教信众服务的,所以,最适宜的做法就是在教言教,对其他宗教的教义和信仰,不去随便议论,更不去妄加批评和贬损,以免挑起宗教间的矛盾。这样做实际上是对佛教的爱护。
3.宗门与教下的关系
《禅》刊虽然以弘扬禅宗为主,但是,对待宗门和教下的关系,一直坚持 “ 藉教悟宗 ” 的做法。宗门和教下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没有教下的扶持和充实,禅宗将会变得空洞无物和不可理解。因此,《禅》刊除了宣传禅宗历代祖师的言教和五家七宗之宗风外,也同样重视宣传教下的基本经典和法义。只要是有利于信众树立正知正见,能方便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修行,不论是天台、华严、唯识、中观还是净土,《禅》刊都应该借鉴和吸收,不要贬损其他宗派或法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体现了佛教的博大和圆融。单举一宗一法而废他宗他法,实际上就是对佛法圆融整体的破坏。偏赞可以,偏废则不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 生活禅 ” 实际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概念,它可以囊括佛教的一切法门,只不过是因为要契合时代的需要,特别强调 “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 这一特色而已。
4.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禅》刊要持久地生存下去,除了要保证文章的质量之外,还必须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既要照顾到初发心信众,未入门者令入门,未开佛知见者令开佛知见,同时也要照顾到学修有一定基础的老读者,令他们不断提升,进一步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如果总是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没有创新,《禅》刊的前景将不是很乐观的。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需要根据读者反馈的信息及时地进行调整。
5.可读性与理论性的关系
禅是活泼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因此,在风格上,《禅》刊应当尽可能地体现这一精神。《禅》不是学术刊物,它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帮助信众好好地把修行落实在生活中。《禅》刊的内容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准确地传达出佛法的真义,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能够抓住读者的心。这实际上就对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者不仅要懂佛法,而且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修证体验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根本上来讲,佛教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主要来自作者的真修实证。
以上是《禅》刊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些思想是净慧法师经过长期反复地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而总结出来的。它凝聚了净慧法师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佛教修养以及在主编《法音》杂志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熟的办刊经验。十多年来,《禅》刊编辑部工作人员,虽几经变动,但都试图按照净慧法师所提出的这些指导思想,努力地经营《禅》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我们过去所做的一切,离这些指导思想还有很大的距离,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正如全面复兴中国佛教不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一样,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
“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侪竭全力以赴之!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明 尧
编辑:
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