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能仁寺:电光影里斩春风 | 吴越黄檗踪迹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站内

雁荡山能仁寺:电光影里斩春风 | 吴越黄檗踪迹

明代朱谏在《雁山志》里写道:“在能仁寺西入西内谷,寺在(四十九盘)岭下。”能仁寺是雁荡山十八古刹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盛于南宋。能仁寺在雁荡山处于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四十九盘岭、筋竹涧与西岭三条古道均通达至此。能仁寺沉淀着丰厚的历史底蕴,虽屡遭兵燹衰败,但寺院屡毁屡建,1999年,能仁寺再一次重建,历时7年,基本恢复宋时风貌。

雁荡山能仁寺:电光影里斩春风 | 吴越黄檗踪迹

初夏的八闽大地,山环水绕,满目皆绿。小满过去一周的时候,我们踏上黄檗祖师吴越寻踪之旅。5月27日,我们从福清黄檗山出发,经过近六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翻过雁荡山四十九盘岭,到达锦溪岩畔的能仁寺,在寺门口能仁书院一侧,远眺燕尾瀑后,便循着参道,步入能仁寺的庭院。

无学祖元东渡离开能仁寺

对能仁寺的关注,缘起于被川端康成写进小说《千纸鹤》的镰仓圆觉寺。2023年3月,我们从东京驱车来镰仓,在日本黄檗宗宗务总长荒木将旭长老安排下,临济宗圆觉寺派管长、花园大学总长横田南岭长老在内山门迎接我们。横田长老不到六十,个子不高,面貌清癯,声音平柔,亭亭然有大师气象,一照面就让人静下来,具有很强的收摄力。

雁荡山能仁寺:电光影里斩春风 | 吴越黄檗踪迹

横田南岭长老说,镰仓的两座大寺——建长和圆觉,都和中国有着甚深的缘分,正所谓“法乳一源,日月同天”。开创建长寺的兰溪道隆禅师,来自中国的涪州(今重庆涪陵),成为日本禅宗五山的开派高僧。兰溪道隆禅师圆寂后,当时的幕府将军北条时宗向南宋写信,寻求后继的“俊杰禅伯”。至今,北条时宗的这封信还留存着。北条时宗要找的这位高僧大德,便是临济宗高僧、宁波人无学祖元。在镰仓时代弘安二年(1279),无学祖元(1226-1286)随日僧荣西、道元,从宁波出发来到日本,成为建长寺第五代祖师。

祥兴四年(1282),北条时宗在家庙基础上建立圆觉寺,礼请无学祖元为圆觉寺开山掌门。无学祖元在圆觉寺开堂之日,有群鹿出现于法堂门前,因此得山号为“瑞鹿山”。日本知名作家夏目漱石以及著名诗人、小说家岛崎藤村曾在圆觉寺参禅。横田长老的住处就是当年铃木大拙下榻处,山谷环抱的两栋别墅前,有一池清水和如茵的草坪。

雁荡山能仁寺:电光影里斩春风 | 吴越黄檗踪迹

日本徐福公园诗碑上,有无学祖元禅师所题诗句:“先生寻药未曾回,故国山河几度埃;今日一香聊远寄,老僧亦为避秦来”。由此可见无学祖元禅师的故国之情。祥兴七年,北条时宗去世,无学祖元禅师欲告辞归国,然而缁素耆旧固留不放。后于弘安九年八月罹疾,九月三日书写遗偈:诸佛凡夫同是幻,若求实相眼中埃,老僧舍利包天地,莫向空山拨冷灰。旋又执笔云:来亦不前,去亦不后,百亿毛头狮子现,百亿毛头狮子吼。书毕,溘然示寂,世寿六十一。谥号“佛光国师”,后又追谥“圆满常照国师”。

无学祖元禅师的教义和禅法对日本禅宗影响重大,他的墨迹和偈语在日本也极为珍贵,说法法语诗文偈颂收录为《佛光国师语录》。

据横田南岭长老给我们的《圆觉寺史料集珍》介绍,无学祖元禅师来日本前三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铁骑渡过长江,一举攻破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随后,元军又挥师南下,进逼温州,杀入雁荡山能仁寺。此时,能仁寺“举众逃匿”,只有住持无学祖元禅师“兀坐堂中”。元兵“以刃加颈”,大声威胁并要杀他。脖子上架着大刀的无学祖元面无惧色地吟诵:

乾坤无地卓孤筇,且喜人空法亦空;

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

这就是后来广为传颂的《临刃偈》。这四句偈颂的意思是说,天地如此广大却觅不到我的立锡拄杖之地,山僧我早已经把人世看空,置生死于度外。收起你的宝剑,放下你的威风,不管你有多么快捷的刀法,砍下的不过是一缕春风!元军终被无学祖元安然不动的道行所震撼,气焰顿消,“以致众兵悚闻,悔谢作礼而去。”

日本虎关师炼著的《元亨释书》、卍元师蛮写的《延宝传灯录》,以及《扶桑五山记》和《佛光国师语录》等众多典籍,都记载着雁荡能仁寺高僧无学祖元的精彩传奇。

即非禅师东渡前参谒能仁寺

雁荡山能仁寺:电光影里斩春风 | 吴越黄檗踪迹

驱使我来到能仁寺的缘起,是因为“黄檗三祖”之即非如一禅师。2022年,我在作“即非禅师的东行与东渡”专题调研时,曾专程来到温州,踏访即非禅师东行浙江落脚过年之地头陀寺,又一路来到福鼎沙埕港,找到了其候风等船的福鼎沙关兴德庵,使学术界关于即非禅师“自温州瑞安沙关起航”的不妥描述得到纠正。

雁荡山能仁寺:电光影里斩春风 | 吴越黄檗踪迹

在黄檗书院文献室所藏森林太郎著《即非禅师年谱》(稿本以)及高桥竹迷著《隐元木庵即非》(丙午出版社大正五年十月版)两书中,我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永历九年(1655),即非如一禅师40岁。在琐泉寺住了数月之后,前往福宁等船,但没有等到船,便到福宁灵峰寺过夏。解夏后,为有司阻船,乃有一次至“三吴”之地的东行。即非禅师自东瓯游雁荡,上天台,登雪窦,造大梅,谒天童。循于稽山镜水渡西陵,自武林步陟灵隐,礼三天竺。南经净慈瞻金粟,转窥双径、资福,历晦堂浮于太湖。过虎丘,游览西园、灵岩、万峰等古迹,到洞庭湖泛舟,出京口远眺金山,抵达金陵,住栖霞寺。末后闻径山老和尚自江北回虞山维摩,再返姑苏省觐。呈偈费隐老和尚曰:万里南来谒祖翁,半腔热血醉薰风,满怀家话难宣说,尽付维摩一黙中。

这些记载表明,即非禅师就是这次自福建到浙江的东行期间,来到雁荡山,登临能仁寺的。我们到达雁荡山脚下时,一位刚从山上下来的游客说,福建宁德有台风,温州这边会有暴雨,但不知会不会到雁荡山。我们的车子沿着山路徐徐而行,刚刚到达能仁寺,雨就淅淅沥沥下了起来。雨帘云雾中,能仁寺多了几分古刹的丛林气象。

徐霞客夜宿能仁寺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春,大旅行家徐霞客初登雁荡,夜宿能仁寺。明崇祯五年(1632),他再探雁荡,留下了“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的感叹。

徐霞客在《游雁宕山日记后》一文中写道,他是在崇祯五年(1632)的五月初一晚上“入宿能仁寺”的,并在第二天“从寺后坞觅方竹,无佳者”,见“上有昙花庵”,感觉“颇幽寂”后,“出寺右”,去“观燕尾瀑”。徐霞客对“能仁寺”没有更多记载,而对“燕尾瀑”描述颇详,不仅说明了瀑布水流的来处,又明确了燕尾瀑命名的缘由:“即溪流自龙湫来者,分两股落石间,故名”。游记所记的“龙湫”即雁荡山著名的“大龙湫”。

雁荡山能仁寺:电光影里斩春风 | 吴越黄檗踪迹

徐霞客入住能仁寺时,是冒雨“循流”,在雁荡山西谷中攀行。“雨益甚,云雾中仰见两崖,重岩夹立”。此刻,我冒雨站在山门外,看着我一次次在脑海里想象过的能仁寺。我想,徐霞客所见的能仁寺,即非禅师参谒国的能仁寺,到底是什么气象。

雨中的能仁寺

眼前的能仁寺,山门为四方柱三门的石牌坊,对面山谷中有能仁书院。牌坊正面题“能仁寺”,背面刻“回头是岸”。天王殿的门联是“常云朝佛国,紫燄簇金刚”。常云,指常云峰;紫燄,指山气祥云。穿越天王殿,就是大雄宝殿。宝殿右侧为钟楼,左侧为鼓楼。有围廊连接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与高出一阶的的法堂、藏经楼。客堂的匾额是“丕振宗风”,门联是“知足常乐心境静,笑口常开任逍遥”。廊壁有“雁山云影千佛岩下”“千秋梵刹能仁寺”“能仁寺历代高僧”“能仁寺简史”。特别是沈括的《雁荡山记》、白居易的《冷泉亭记》、秦观的《游龙井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文,好像让我回到了中学时期的语文课堂。

围廊右侧是“竺摩纪念馆”和石碑,是为纪念马来西亚法师竺摩2001年捐款修建寺院而设立。纪念馆门前有一只巨大的铁锅,用围栏围在亭子里。从一旁的“能仁铁镬说明碑”知道,这不是锅,而是镬。铁镬高1.65米,口径2.7米,壁厚3厘米。这口铁镬是北宋元祐七年(1092)铸造的,内壁有铭文:“……铸造浴镬一口,舍入嘉福院,永充无碍浴室中用……制胜火焰峰……”原来这口铁镬不是煮饭的大锅,而是沐浴的“浴镬”。

从“常云庵”到能仁寺

钟楼之后有一个亭子,名为“集善亭”。亭柱上有联语“乐善好施功在当代,积德修福荫泽后世”。亭子后面的空地上,躺着一块花岗岩老匾,上雕“常云庵”,“开山可化和尚,住持元林”。

据大殿前的《雁荡山能仁寺简介》介绍,宋咸平二年(999),永嘉高僧全了禅师驻足于雁荡山间一条美如锦缎的澄澈溪涧旁,取不远处的常云峰之名,创建了一座常云院。从此以后,常年缭绕的雁荡云霭有了梵音缭绕。宋咸平四年(1001),常云院被御赐寺额“承天寺”,后于宋政和七年(1117)改名能仁寺,绍兴十二年(1142),奉诏赐额“雁山大道场”。能仁寺不仅列雁荡山十八古刹之首,还是“华夏三十六甲刹之一”。

雁荡山能仁寺:电光影里斩春风 | 吴越黄檗踪迹

后来,寺院屡有毁建,屡有更名。因为寺院有一口重三万七千斤的大铁镬,也曾被称为“大镬寺”。徐霞客入宿“能仁寺”前的万历三十六年(1608)春,“慧日行升入寺主持,重修寺宇,复名常云院”。只是不知徐霞客为何没有记载大铁镬,也没有提寺名“常云院”。或许,徐霞客的雁荡之旅,太集中于探寻“雁湖”上,而忽略了其他。

禅语禅余

雁荡山能仁寺:电光影里斩春风 | 吴越黄檗踪迹

南宋绍兴年间,身为禅宗六祖慧能弟子南岳怀让的第十五世传人的士珪禅师(1083-1146),奉诏开山雁荡山能仁寺。他俗姓史,老家四川成都,成为这座古刹第一位由朝廷任命的住持。

据宋释惟白所著《续传灯录·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记载,士珪禅师上堂讲经时妙语连珠,比如“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落华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华。”这让人想到“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此外,他还原创了“一度着蛇咬,怕见断井索”“一念初无古今,弹指便分新故”“山横石碍疑无地,路转溪斜别有村”等今天听来耳熟能详的金句。

令人难忘的是,2023年6月5日,我们参观京都相国寺承天阁美术馆,至今印象最深的一件展品是《子元祖元高峰显日问答语》。这是无学祖元禅师写给高峰显日的一幅墨迹,作于镰仓时代的弘安四年(1281)。文内写道:“我要你至此伴我三两日,老怀方快活,敬随和尚贵命,既然争如杖策归山去,长啸一声烟雾弥,非此之谓也。我年老心孤,要真正知心暖。”无学祖元为的书迹,宋代尚意书风明显。高峰显日(1241—1315),日本僧人,十六岁投于东福寺圆尔辨圆出家。四川僧人兀庵普宁1266年东渡来日本后,圆尔辨圆派十余人侍奉,高峰显日便是其中之一。

雁荡山能仁寺:电光影里斩春风 | 吴越黄檗踪迹

内容来源:2025年4月10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推荐8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