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见者欢喜,木雕里的弥勒故事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精雕细琢见者欢喜,木雕里的弥勒故事

木雕弥勒菩萨造像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谢远琨)

木雕弥勒菩萨造像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谢远琨)

乌木,远古时期由于地震,火山,泥石流等自然现象的发生,一些楠木、红椿、麻柳等名贵树种被深埋于泥土之中或江河湖海之下,历经岁月的沧桑,千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稀缺资源。将乌木雕刻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木雕艺术品,是木雕手艺人们对乌木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

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木雕博物馆内,大量的顶级木雕大师的倾心力作集自然之美,塑造化之妙。博物馆以“展现树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为主题,设有不同文化内容的展览区域。其中,笑口常开弥勒展馆里,每尊弥勒菩萨木雕造像都形态可掬,面容欢喜,令见者心生愉悦。那么,木雕匠人们雕刻弥勒造像时的创作灵感来源哪里呢? 布袋和尚与弥勒菩萨又有怎样的关系?

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人称“大肚弥勒佛”。布袋和尚身体矮胖,挺着奇大的肚子,用竹杖挑着大布袋游戏人间,到处行乞,化得东西就放入布袋,饿了就吃,吃饱就睡。天要下雨就穿草鞋,天要干旱他则穿木屐。人们只要看他的穿着就可知道天气,看来他有预测气象的神通。因其常背布袋周游而得名“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圆寂时在奉化岳林寺东廊,他端坐在一块磐石上念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逝去。他圆寂后人们根据他的这首偈才知道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将他的肉身安葬在岳林寺西二里的地方,名为“弥勒庵”。

弥勒自从显化为布袋和尚后,真正的弥勒形象反而渐渐被人淡忘了,以布袋为原型的新弥勒形象开始盛行,民间更容易接受那个整天乐呵呵、袒着大肚皮的笑和尚,对供奉在竖三世佛崇高位置上宝相庄严的未来佛弥勒竞冷落起来。

大肚弥勒的现实功用一经被渲染,便更为人们所爱,民间认为只要摸摸他的大肚皮则能消灾避难,祈福平安。再后来他兼有繁衍人类的功能,出现了“五子戏弥勒”的造像,五个可爱的光屁股娃娃在他身上爬上爬下,相互嬉戏,称为“送子弥勒”。对于历来相信多子多福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弥勒就更可爱可敬了。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