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的是偶像,信仰永远屹立丨凤凰网评论
2018年08月02日 21:01:45
来源:凤凰网评论
作者:特约评论员 任君
文丨特约评论员任君最近一段时间,朋友圈经常被“震惊”,从公益英雄到媒体红人,从知识精英到宗教名流……一些昔日的偶像纷纷倒掉。公知领域塌陷了,&ldq
文丨特约评论员任君
最近一段时间,朋友圈经常被“震惊”,从公益英雄到媒体红人,从知识精英到宗教名流……一些昔日的偶像纷纷倒掉。
公知领域塌陷了,“早知如此”;公益圈子塌陷了,“早知如此”;媒体人自不待言,早就被人勾画出一幅幅不堪的嘴脸,在一阵紧似一阵的西北风中露出丑恶的贪馋……沦落速度之快,甚至让人来不及有任何反应,只要跟着围观抓坏蛋,或者点赞就可以了。
至于说那一篇篇声情并茂的举报文章,诉诸情感,也诉诸理性,堪称妙文。而更妙的则是一份法度严谨、长达95页的举报“论文”,此文一出,在碾轧众多网文的同时,也意味着又一个领域沦陷了。这一次的危机,来得如此凶猛,绕也绕不过去了。
甚至不少人在兴奋地猜想:下一个,会是谁?
这是一个祛魅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不堪审视。当我们热衷于人类认知理性的时候,其实并没想到,理性有时候很无助、很苍白,根本不可能克制民众情绪。在一个全民狂欢的时代,你说,不妨多一些冷静、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哪怕微薄的信任,这注定是一种虚妄与不切实际。
舆论纷纷扰扰,公开即罪孽,指证则污名。因与果之间,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简洁、直接,也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无须任何论证。即便是有所谓讨论、辩驳、质疑,也更像是一场选边站队的游戏,你选哪边?开了锅一般的公共场域中,充斥着简单粗暴的“原来如此”,公共性只能让位于审判与缺席审判。
也无怪乎公众感到辣眼睛。当你一觉醒来居然发现你一向熟悉的某个生态圈基本崩塌,而你的经验故事、情感世界乃至愿景期待等等,多以此为依傍,则恍惚为何如。
连带着,有人稍稍说几句公允、低热度值的话语,也跟着迅速坠落。还有的老人则被直接辱骂,穷斯滥矣。致敬“公共知识分子”的是这些人,而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或许正是同一拨人。
坍塌无所不在、无远弗届,触目所及,几无乐土,我们该如何自我救赎?
其实,也不必格外惶恐。现代人本来早已失去了自己的原乡,并在意识世界构建了小筑与精舍、道场与旷野。而支撑这一切的,则是不灭的信仰、不竭的追求、不悔的信念。
人生本不完美,需要我们去做的,是积极修补这个世界。我们找出了问题,只是一种挑刺,一种对完美社会、美好生活的苛求,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就会让我们丧失对美的欣赏、对人生的信任。
与你好我也好的相互敷衍、遮遮掩掩相比,直陈问题直指病灶,哪怕这中间不免冒失,似乎也要好许多。是的,这个世界有很多斑点,但这种不完美本身,也是真实的。一个真实的世界,并不比一个伪饰的世界更让人焦虑。
何况,在偶像倒掉的一个个溽热黄昏,我们也能够看到,希望的鸟儿已经飞起,惊乱一池春水,也装点了心中有爱的人的梦。我们大可不必那么悲观,好像这个世界已经烂掉,此生只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样的焦灼,未免虚无。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却对人生信仰的坚守,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如果有理想的话,则我们每一个人对未来愿景的殷殷期待,就是一幅幅理想的画图。
诗人席勒写道:诗引领漂泊的人,走出陌生的他乡,重寻天真单纯,重回幼时茅庐……是的,我们总是迷失,现实多有乖离,而信仰也好、理想也罢,正是引领我们走出雾霾、找回故乡的深沉眼神。不论万水千山,也不论心海波澜,都不可能动摇这瞩望。
人文学者赵越胜记录下恩师周辅成先生的话:“人道主义在西洋流行已千年了,但西洋人的精神仍循着这条大路前进。西洋人提到爱自由,总是心智焕发。有人说西洋人是宗教精神维持的,我觉得这话说得笼统了,应该是由广大的爱所维持的。”
这中间,我们欠缺的,正是“广大的爱”。一则捧之,无所不用其极;一则喷之,同样无所不用其极。进退失据的背后,对应的是理想、信仰的飘摇。
弘一法师圆寂前留字:悲欣交集。几个字道尽人世沧桑、人心板荡。我们与弘一法师面临的世界,就哲学的意义上讲,并无更大的差异。也因此,多一些悲悯,多一些爱与哀伤,非但不会令人丧气,反倒会坚定对人世间美好的守护与守望。
[责任编辑:闫秀勇 ]
责任编辑:闫秀勇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