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释庆道:佛医与中医理法上的异同


来源:凤凰网佛教

佛医在中国从起步到发展至今经历了二千多年。汉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的翻译和佛教在华夏大地的传播,佛医也开始为人所知。

 

武汉古河禅寺住持庆道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编者按:佛教与医学因缘甚深,对痛苦的关注和分析,成为佛家和医家共同的追求。2018年4月8日-9日,第二届海峡两岸佛医论坛在厦门石室禅院举行,海峡两岸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佛教与医学的关系。凤凰网佛教特别策划专题《医者佛心》,展示此次论坛上更多元的视角,更理性的分析,共同寻找生命苦旅中的珍贵良药。武汉古河禅寺住持庆道法师出席论坛并做了题为《佛医的济世价值和利生意义》的主题演讲。庆道法师在论文中系统阐述了佛医的历史缘起、佛医的内涵所展现的中国化特色、佛医济世利生中所展现的大乘佛教思想、药师佛的愿行是佛医精神的高度体现、升华人生境界及构建和谐社会是佛医济世利生的使命、中国化的佛教走向世界,佛医是使者等六大主题,全文13000多字,本文系庆道法师论文中的一个小节。

佛医在中国从起步到发展至今经历了二千多年。汉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的翻译和佛教在华夏大地的传播,佛医也开始为人所知。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迅速流传,佛医的基础逐渐形成,佛教对病因解释及治疗方法开始普为大众接受。大量通达医方明的医僧出现,他们的利生行化推进了佛医的发展。唐朝时期,佛医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形成了其独特的医疗体系、病理病因理论系统、方药及诊疗方法。直到清朝,佛医都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中逐步充实和完善。

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崛起,基于自然科学知识发展起来的西医传入中国,并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佛医是以佛经为根源依据,经过长时间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的医疗体系。西医界一直对以宗教教理诠释疾病持有怀疑态度,加上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佛医被曲解为封建迷信,因此中国佛教医学屡次受到了冲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眼界的开阔,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佛医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社会价值再一次吸引了国人乃至世界的关注。很多西医解释不了,更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都可以在佛医的医疗理论和临床应用中找到答案。很多西方医学工作者开始深入研究佛医的诊疗方法并应用于临床。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二千多年的历史中,佛医不断与中国本土的中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佛医是基于佛教教理上发展出来的,有自己独特的对病因的解释,有独特的临床治疗手段,这和中医体系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

佛医认为,疾病的诱因分为外因与内因,而激发内因与外因显现并产生“病”这个结果的根本根源在于业缘力。佛教认为人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四大调和则人身体健康;反之,四大失调人就会生各种疾病,“四大”即为外因。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解释了四大失调引发的症状:“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沈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则痰阴胀满,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鼻塞、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 而中医理论视外因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属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在人体抵抗力不足的情况下诱发疾病。

所谓内因即人内心的环境,包括情绪,精神状态和思虑。佛医认为内在的贪,嗔,痴,慢,疑的心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烦恼和无明,会导致肌体生理上的变化,引发四大不调而产生相应的疾病,即为内因所在。中医也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会影响到五脏六腑的机能,在这一层面上佛医与中医的观点相似。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心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阐明了“七情”过度展现而在相应的脏器上产生作用:“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佛医认为业缘力是内因与外因背后的致病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要从佛教的基石——因果关系的教理谈起。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因缘果报的规律中。《三世因果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是否生病,生何种病都是有前因的,可能是宿世因缘也可能是当生的造作,在内外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果报成熟了,即为“病”。比如《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就讲述了癞病的业缘之因:“复有众生,身体顽痹,眉须堕落,举身洪烂,鸟栖鹿宿,人迹永绝,沾污亲族,人不喜见,名之癞病。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坏塔寺,剥脱道人,斩射贤圣,伤害师长,常无返复,背恩忘义,常行苟且,淫匿尊卑,无所忌讳,故获斯罪。”

即便是证得了无上菩提的佛陀,也躲不开因缘果报的规律。佛经中记载,憍萨弥罗国的琉璃王发动侵略并消灭释迦族。佛陀在此期间头痛了三天。琉璃王前世是一条大鱼,为当时的一个村落的村民所杀。其中,一个小孩虽未参与杀害但是以棍击鱼头三下取乐。当时的小孩就是后来成就的佛陀,为三击而受果报头痛三天。佛陀已经证悟了真理,达到了内心世界的最佳状态,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即便这样,他还是示现了业缘力致病真实不虚的道理。

在临床治疗方法上,佛医对于治疗“身病”方面经常采用与中医相似的物理和生物手段,如中草药,针灸,推拿,饮食调节,保健等方法。除此之外,佛医强调循因论治,在根源上寻求解决方式。对于不善业产生的恶果“疾病”,佛医采用了特有的“消业”手段,比如诵经、持咒、修禅、观想,绕塔,礼佛忏悔等改变业缘力的疗法,从根本上扭转致病因。总之,这些手段都是借助佛菩萨对众生的除病救苦的愿力,再加上患者自身的愿行,二力合一从而形成扭转恶业的力量,来治愈疾病。

另外还有供养、祈福等方法。重病在床的病人亲属也可以代替病人做种种供养和功德,并祈请有治病救苦愿力的佛菩萨加持,以此迅速为患者积聚福报,扭转不利状况。《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就讲到了如何借助菩萨之力帮助患者:“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或取病人可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言: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灯,或施常住。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所受果报必获大利。”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也给出了一个供养祈福的具体操作办法:“若有病人及余灾厄欲令脱者,当为其人七日七夜持八戒斋,应以饮食及余资具随其所有供佛及僧,昼夜六时恭敬礼拜七佛如来,读诵此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彼如来形像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其七灯状圆若车轮,乃至四十九夜光明不绝,造杂彩幡四十九首,并一长幡四十九尺,放四十九生,如是即能离灾厄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

可见,佛医融合了中医的很多理论与临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病因,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佛医让治疗不但成为祛除疾病的过程,也成为患者净化心灵,启发智慧的大好机缘。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