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心帆:南怀瑾在用科学的态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凤凰网佛教

南师一生都在为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众多著述都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讲述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文/张心帆

编者按:南怀瑾先生(1918—2012),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是于国家民族前所未有之历史大变局中,投身历史文化的救亡、清理与重建,续接文化命脉,融通古今中外,为苍生立心的继往开来者。 2018年,是南怀瑾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纪念先生百年诞辰,凤凰网佛教特别策划纪念专题《南环瑾:为苍生立心的继往开来者》,以此缅怀南怀瑾先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接续中华民族文脉所做的贡献。本文系张心帆撰写的纪念文章《也说因果和平等——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文章由南怀瑾学术研究会、南怀瑾文教基金会提供,全文如下:

南怀瑾先生(图片来源: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今年是南师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通过十多年泛读南师的著述,在我心中确实产生了非常大的震撼和影响。我想就我所理解的南师的教导,谈谈我个人的体会,其中一些观点引用不一定正确反映了南师的意思,权可视为我学习的体会而已,也可作为我纪念南师百周年诞辰的一支心香。

一、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南师一生都在为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众多著述都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讲述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他认为儒释道、诸子百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佛教是外来的,但是他每每都是用儒释道相互印证,相互融通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眼里,佛法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尤其是禅宗心法与中国儒道文化相融甚深,甚至于禅宗在中国反而更加繁盛。他常用中国诗词等文学手法来表达和阐释禅宗意境。所以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应把佛文化拒之于门外。儒释道诸子百家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偏废。二是南师用破除迷信的方法讲佛法。第一南师从不迷信佛教。他认为所有宗教都演变出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偶像崇拜,那是迷信,他不迷信。因为没有任何人能主宰别人的生命,“从来不靠神仙皇帝”。第二南师也不推崇佛学。他认为佛学就是后人研究释迦牟尼佛及佛教人物的生平、言论、方法以及理论和历史。即便你对佛学的理论了解再多,对佛的生平事迹和言论再熟悉,而不真修实证,于你自己并不会有根本的帮助,最多只算得上“口头禅”。因为你没有亲身去探索和实证生命的本质。第三南师只相信佛法。因为佛法就是探索生命规律和本质的方法,他讲其实到如今人类的一切知识和学科,都是对人的生命及与生命有关的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佛不是神,佛是觉悟的人,即对生命的本质觉悟了的人,弄清楚了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规律,使自己的生命达到自在的境界。而且,即便是佛也不能主宰别人的生命,生命由自己主宰。于是,提出了“向内求法”的原则。

从以上我理解的南师的观点看,让我感受到南师没有一点迷信,他在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秉承的是科学的态度,即使讲佛法,也很能信服于人。读南师的书,从一开始便被南师这种大师的风范和科学态度所信服,并愿意认真读下去。这是南师之所以能吸引如此众多的读者,甚至是受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科学观熏陶的人们也喜爱阅读南师著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传统文化教化的目标分层

南师在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并不是笼而统之地向所有人传输高深而难以捉摸的佛法,而是以儒家精神为起点,从做人的基本道理讲起。我理解,南师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首先是基于人群存在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针对这种差异,南师在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基本目标和终极目标。一是南师教化的总体目标是认知生命,探索真理。人类不能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其实人类从一开始就在探索生命的奥秘,这是人类共同的课题。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努力在探索其究竟。而中国传统文化在生命真谛的探索上尤其深入,因此我们应该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二是南师的基本目标是做人为本,人成佛成。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以儒道文化非常重视做人的基本道理,他一再强调,学问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的道理。人性善良的培养,人格人品的确立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所以虽然他的著述众多,但是每当他给青年人推荐自己的书时,首推的始终是《论语别裁》和《原本大学微言》两本书,其目的就是教人如何做人,树立健康的人格人品。先做好人,充分体现了“修齐治平”的中国传统儒道文化思想精髓。从佛法的角度讲,世法即佛法,人成即佛成。人做好了就打好了成佛的基础。三是南师的终极目标是掌握生命,自己做主。南师对于那些人格高尚、人品纯正的人群,则寄予更多更高的目标。希望他们在做好人的基础上,遵循“见地、修证、行愿”的路径,通过自己亲身修证,体悟生命的真谛,探索并掌握生命的本质,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达到生命自在的境界。同时在自觉觉他的过程中,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我的超越,最终使所有的人乃至一切众生都能达到这一境界——即大同世界。

以上两点是我在所读南师的书后综合而形成的体会。我认为,南师这些观点和目标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追求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揭示生命的规律和本质,都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生命和人生。其中对宗教和佛法的看法,更体现出破除迷信和神秘化的科学精神,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的生命是自己的生命,即便有“初级”和“高级”的生命形态之分,“高级”的生命形态也不能主宰其他生命,一切只能靠自觉自悟,自作主张。南师的这些观点和看法,起码消除了大多数读者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佛文化的迷信和顾虑,从而开启了人们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这对于在中国大陆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三、尽可能揭示一些规律或法则

南师在著述中尽可能地为读者揭示一些规律,通过认识和掌握规律,达到改善和提升每个人的生命质量,至少可以改善和提升人生的质量。

(一)规律适用的范围

南师揭示或者告诉读者的规律或适用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通常讲的宇宙或者人类社会,他讲的规律适用范围被称为法界。所谓法界,我认为就是这些法则适用的所有范围。这些法则就是习惯上所称的规律。这些规律不仅适用于宇宙和人类社会,而且适用范围更广,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不仅适用于物质(物)世界,而且适用于精神(心)世界。宇宙的本质是时间和空间的总称,而南师所讲的规律是超越时空的,因为时空是假象。当前物理学界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有趋近或逐步印证这些规律的可能。这至少说明南师告诉大家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南师在其著述中讲了很多规律,在我看来,有两个规律给我印象最深。

(二)因果规律

过去听到佛教讲“因果报应”,马上就习惯性地和封建迷信联系到一起,哪里还会去认真了解。然而从南师著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因果的规律特性。

1.科学的因果

南师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其实他揭示的是在这个法界里,事物之间普遍存在因果关系。科技、自然、社会、人际等方面,因果规律是支配一切的。比如科学中因果关系比比皆是。物理学上摩擦产生电,摩擦是产生电的因,电就是摩擦产生的果。化学上酸和碱中和产生盐和水。酸和碱单独放在那里不会自动变成盐,只有酸碱中和才能产生盐和水,那么酸碱中和就是生成盐和水的因,盐和水就是酸碱中和的果。数学的推演每一步都是有了“因为”才有“所以”,这也是典型的因果关系。自然界也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决不会种豆而得瓜,种瓜而得豆。人类社会也充满了因果关系,“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小人远贤臣是倾颓的因,倾颓是亲小人远贤臣之果。又如“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也是如此。人际关系上也体现出因果关系,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往往会赢得另一个人的尊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不好,这个人一般来说对那个人也不会好。除非很有修养的高尚之人能做到以德报怨,但是其因果仍然是存在的。当然,现实生活中的因果关系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通常是因果重叠交替的非常复杂的关系,上一级的果可能是下一级或者几级的因,就是道家所讲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从以上众多举例可以看出,因果关系是存在于一切领域的客观规律,它不是迷信的东西,因果的关系是科学的关系。

2.因果的动力

因果既然是科学的,其内在一定存在着客观规律。任何一对因果关系都存在着内在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实际上就是从因到果的内生动力。如摩擦生电的客观规律,是任何物体都是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内带正电,核外的电子带负电,由于不同物体的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两个物体摩擦时,一个约束能力较差的物体的电子就可能向另一个物体转移,从而形成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负电的情况,这样产生电流。当两个物体没有摩擦时,这个规律不起作用,而当摩擦这个行为发生了这个规律就推动了“摩擦”这个因,向“生电”这个果转化。物体由原子构成的这个规律就是摩擦生电这对因果关系的内生动力。如果物体不是原子构成的,也许摩擦就无法生电了。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客观规律是H离子和OH根离子结合生成水,而游离的Na离子和Cl离子结合而生成盐。种豆得豆的客观规律是植物基因的存在决定了豆子只能发芽长成豆子,而瓜的基因决定了只能生长成瓜。植物的基因和遗传规律决定了种豆得豆这对因果关系的内生动力。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因果关系的内生动力,就是人类是追求公平正义的规律。这就是举直举枉与民服不服、亲疏小人和倾颓兴隆这两对因果关系的内生动力。

3.因果的助力

从因到果不仅要有内生动力推动,也需要有助力促进,这就是因果完成的外部环境条件,也可称为缘和外缘。外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不同,其因果完成的结果是不会相同的。如摩擦生电使用不同的材质来摩擦产生的正负电荷是不一样的。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产生的是正极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的电荷是负极。酸碱中和反应中酸碱的强弱程度不一样产生的盐溶液的PH值是有差异的。化学反应中很多还需要加催化剂,或者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等等。在人类社会中决策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不一样,其决策虽然是同样的决策,但是其结果会迥然不同。数学题的运算,当题目一出定必然只有一个结果,但是由于运算工具不一样,其效率和质量一定不一样。可见因果的助力也十分重要。

4.因果的成熟

从因到果总是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有时空概念,完成这个过程就是因果的成熟过程。从种下一个因,就有一个内生动力在推动从因变为果,还有助力促进,直到因变成了果。只是这个过程可能有长有短,有快有慢,有急有缓,有现见果,有后见果,有此见果,有彼见果。总之因果成熟有一个客观的时空过程。

5.因果的改变

人们普遍具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处理因果关系也希望都是善因善果。因果本来也就可以分为善的、恶的和不善不恶的三种。人们在认识到因果规律后就应该运用因果规律来完善人生,修正自己的言行,改造和提高我们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如何改变因果,首先就是要慎种因。南师讲,“菩萨畏因,凡夫怕果”。指的就是有修为、有追求、有希望改变和提升自己生活和生命质量的人,就应该慎种因,要种就种善因、才有可能得善果。由于种因还可以分为自觉或有意识种下的因和不自觉或无意识种下的因。这些就要通过平常的严格修养,严于律己来解决自觉或不自觉种下恶因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又体现了南师的先做好人的道理的重要性。其次已种下的因的改变。从因到果虽然是一个客观过程,改变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癌症的发生,可能是之前种下的病因,因果逐渐成熟而显现出癌症的病灶。有的癌症可以治愈,有的癌症很难治愈,这其中其实可能就是因果成熟程度的差异,如果病因已经完成因果成熟过程,这个癌症就很难治愈。所以应该通过改变因果的内生动力和助力达到减缓、减轻或阻止因果成熟,这是对已种下的因果加以改变的途径。世界医学界经研究发现:一是以“治病”为目标的医学模式,不足以遏制慢性病蔓延的趋势。二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的成本越来越高,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只能为患病的少数人服务,有悖公平公正的目的。中国医药界学者提出:(1)应该推动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2)从“对抗医学”向“协同医学”转变。(3)从“局部医学”向“整体医学”转变,体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精神。(摘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原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陈凯先院士演讲稿)。我理解对抗医学为什么收效越来越难,经济技术支撑难以为继,其实从因果规律来讲,已经完全成熟的因果要改变是很难的。只有在“慎种因”和在“因果初期”上下功夫,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正如上述医学的三个转变,才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才是符合因果规律的明智之举。

总之,读南师的书很少看到俗称的“因果报应”,而是让人从规律上去认识因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把因果规律与迷信观念截然分开,让人十分信服。

(三)平等规律

人类社会一直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平等就能体现公平正义。在人际关系上,平等规律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经济关系上表现为商品的等价交换。离开了这个平等规律和基本原则,人类社会关系和经济社会关系就必然乱套。从南师的著述中一直在揭示这一平等规律,我理解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平等规律。

1.生命的平等。南师一直讲人人平等、众生平等、人佛平等、佛佛平等。虽然也讲了生命的差异,如生命有长短的差异,生命有质量的差异,甚至于生命有“层级”差异或者是“纬度”的差异,但是生命的本质没有差异。生命对每一个体而言都是公平的,如果说生命只有一次,那么大家都只有一次;如果生命是分段生死的,大家都是分段生死的。当然,这有待于科学揭秘。觉悟的人虽然了却了分段生死,但是他们承认没有觉悟的人只要通过自己努力觉悟,也可以了却分段生死。从这一点来看生命对所有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

2.因果的平等。对任何生命来讲,因果规律都平等起作用。不论是人是佛,是其他众生,因果规律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是觉悟的人就可以随心所欲,恰恰相反,觉悟的人就是因为严于律己,不仅管控自己的言行,甚至“身口意”全部管控,以便慎种恶因。严格讲,其实对觉悟的人来说,已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觉,尽可能不种恶因。

3.佛性的平等。佛性姑且可以看做是生命本体具有的特性和功能。任何生命都具有同样的特性和功能。人人都具有佛性,“本自具足”。佛因为是觉悟的人,其佛性即生命的特性和功能全部显现了或者不去显现,生命达到了自在的境界。而普通的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做到。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说过只有他才能成佛,其他人就不能成佛。可见佛性对一切人乃至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

当然,南师关于生命本质的论述,我没有能力真正了解和知道。尽管我无法证实,但是,其所讲道理是非常合符逻辑的,显然具有可信性。至少如果都能按照南师所讲的去身体力行,按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去做人做事,于个人家庭和国家民族应该有百益而无害的。

此外,不少读过南师书的朋友告诉我,南师的书往往讲到正过瘾的时刻就不再往下讲了,而且南师在讲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时,并不是一字一句地讲解,这与我们在学校所适应的语文老师讲课的习惯完全不同,从而使一些读者觉得不过瘾,不习惯。其实我认为也许这正是南师用心良苦之处。首先,南师不仅把经典的中心思想和应该把握的关键点讲出来了,凸显读者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而又不会因为过分咬文嚼字分散了对重点的关注。其次,南师讲到正过瘾的时刻就不再往下讲,也许是留有余地启发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去实际体悟。我理解南师在宣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着重于知行合一,知不是目的,行才是关键。尤其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学以致用更重要。当然,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这样的讲法似有些不过瘾,甚至于不够学术性,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当今中华民族复兴中需要文化自信,既要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更需要让全民族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提高全民素质,实现“中国梦”。因此,我们在读南师的书时,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读,对照南师所讲的观点、方法和希望,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躬身反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之,则读书之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2018年2月26日于成都)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