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灯会 悬壁星灯满窍暖
2018年01月30日 08:15:38
来源:西安日报
“暮色既至,山形顿隐。群灯灿然,如众星拱极。赤光紫焰,疑为海市蜃楼。”这段话是明代《直隶邠州志》里关于彬县县西五公里水帘村花果山元宵节期间举行灯山会的场景描述。这里的花果山实际
灯火中,花果山如梦如幻(图片来源:西安日报)
点灯有着十分严格的程序(图片来源:西安日报)
白天未点灯时的花果山(图片来源:西安日报)
“暮色既至,山形顿隐。群灯灿然,如众星拱极。赤光紫焰,疑为海市蜃楼。”这段话是明代《直隶邠州志》里关于彬县县西五公里水帘村花果山元宵节期间举行灯山会的场景描述。
这里的花果山实际上无花无果,而是一座突兀耸立的红砂岩质的百丈石崖。每年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点灯人上山顺着山崖搭好点灯架,在先前已经凿好的大约1700多个马蹄形的石窝里,放上瓷灯碗,压上灯捻,添上灯油,准备点起这片“灯山”。在山岩上开凿的这1700个石窝却并不是随意开凿,每个灯窝也如马蹄大小,大者15厘米,小者10厘米,它们的开凿者有着精心的图案设计:伴随着夜幕,点灯人逐渐将灯山全景捧出,数百盏明灯依此构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图案,在夜空中“吐月弄珠,曳乱霄汉”,这样的盛景也被当地人称之为“明岨翚金”。
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火的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幼年时期,都对火和火神有着极端的崇拜。火对人类来说有两种基本的功能,一种是热能的提供,这种功能在人类发展史上被火炕、火炉承接;一种是光亮的提供,这种功能就交由灯来承接。热能的提供偏重于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光亮的功能更加接近精神世界,具有更多的宗教性和哲学性。于是灯在人类宗教和民间信仰中被给予了更多的神圣感。
那么又是从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在这里开始了点灯山的民俗活动?根据当地传说,点灯山是自唐贞观年间开始的。说到这里,我联想起了紧邻花果山的彬县大佛寺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初名应福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浅水原大战中的阵亡将士而建。全寺共有107个大小石窟,257个佛龛,大小造像1498尊。整个石窟群以大佛洞为核心,开凿于一块红砂岩构成的山崖之上,石窟如蜂窝,以大佛窟为中心,向两边延伸。可以想象,当石窟开凿成功、寺院初成,供佛的灯光点亮整片山崖时,对当地人来说是多么震撼!在震撼之余,他们也许会思考,以后在取悦自己信奉的神灵时,何不仿效佛寺点灯之法?另外,在明代张金度《元夕明岨山灯》诗中有“道是祈年烧佛火”句,也证明了灯山会与佛教活动的联系。这应该就是民间灯山会的缘起了。
灯山上供奉的主要神灵说来也和佛教有关系,即为《西游记》里被佛祖封为斗战胜佛的孙悟空。这当然是因为明清之时,随着《西游记》的流传,人们根据故事情节,在灯山的山洞里安放了孙悟空的圣像,于是这里就成为“猴王”的道场,村子也就得名“水帘村”,缺少繁花鲜果的灯山也就被称为“花果山”了。其实民间供奉齐天大圣孙悟空还是比较普遍的,部分道教宫观也供奉齐天大圣。在周至西楼观王母宫前,就有一座殿堂专门供奉齐天大圣,且在殿前还树了一通齐天大圣颂碑。
祭祀要诚心,而要在神佛的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诚心,就要接受常人难以接受的考验。灯山会的祭祀也是如此,其程序十分严格。
每年正月十二,由当年的灯山会会长带领经过七天斋戒的15名男子上山。正月十二上山,正月十七下山,六天之内,在山上同吃同住。正月十三,开始把山上所需的生活用品及花炮、清油等通过滑轮吊上山去,之后立即将山门加锁,须待正月十七灯山会结束再打开。正月十三晚上开始逐渐点山灯,先点亮的是通往各处的路灯。正月十四晚上,才是正式的“点灯”,开始点燃“轿顶”和“北斗七星”两处图案。点灯之前,先要在午时给洞中神佛上香。15名村民一人一炷香,逐一在各石窟点燃敬上。下午三点开始“散灯碗”、“添灯油”。天黑之后,正式进行点山仪式。点山时三人一组,手持火把,首先点燃灯光菩萨殿前的会长灯,然后依次点燃北斗七星、轿顶、寺院、宝塔等。
点灯山时,斋戒过的点灯人登上高高的木架,举着长长的火把,来回移动将一窝窝灯盏点燃。在这个过程中,点灯人必须高度集中、心无杂念,还要动作敏捷。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在约十分钟内将一盏盏灯全部点燃,从而构成完美的灯山图案。之后开始燃放烟花爆竹,山上一片灯火灿烂,灯山仪式正式完成。
经过了灯山会的祈福,点灯人经过了神圣的洗礼,来此观赏灯山会的百姓也饱览了一场夜间的灯火盛会,参与者和观赏者在精神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于是乎,又一个新的美好年景如同刚刚感受过的灯山,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了。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