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玉成:于阗僧人法藏与兖州宋代金棺
2009年09月14日 16:36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三、金棺纹样图解

兖州兴隆塔地宫中出土的鎏金银棺(简称“金棺”),通高 29 cm,高22—11 cm,宽15.5—12cm,长41 cm。棺盖长42—43cm。该金棺前档上方,增加有云形片饰,再上面加有一佛二供养菩萨、二迦楼罗鸟片饰。为叙述方便,作“金棺展开示意图”以明之。共分前档(A)、右侧面(B)、左侧面(C)、后档(D)和棺盖(E)。棺座上四周应有围栏,饰以伎乐人(乾达婆、紧那罗)等,今只存伎乐人残片。

金棺采用了打作、捶揲、钑镂、錾刻、铆接、镶嵌、鎏金等多种工艺手段,是已知宋代金棺中工艺最精细、图像最丰富的一件工艺品,可谓国宝级文物。

金棺图纹从佛教内容上分析,共分为五组。

1、第一组,表现“华严三圣”。

包括释迦牟尼佛及二跪式供养菩萨、三身立式合十供养菩萨(以上在A面及云形饰片上);文殊骑狮子及狮子奴等(在B面前部);普贤骑象及象奴等(在C面前部)。

2、第二组,表现“临涅槃场景”(在B面后半部)。

释迦牟尼佛左胁而卧,双目微闭。大迦叶立于佛头前,左手托铜磬,右手持磬锤,作敲击状,表示击无常磬也。其余九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须菩提、富楼那、迦栴延、优婆离、罗睺罗、阿难陀环绕周围,聆听佛的临终嘱咐。佛母摩耶夫人从天而降,抚摸佛足,表现母子情深。最后的供养者铁匠纯陀居士,举双拳于佛头前下方。盛供品的小罐已翻倒在地。汉、胡二国王,佛前供养。“汉王”有胡须,戴冠,持笏恭立;“胡王”头戴斗笠状王冠,圆领胡服,腰束带,缀以垂饰,踏步举袖,而不露双手,足穿靴,似吐蕃人之状。比“汉王”略低些。二护法神王,一立一坐,护侍在旁。佛告大众:“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大迦叶,当为汝等作大依止”。佛头前上方持缽站立者,就是大迦叶。

表现佛“临涅槃场景”,是中国僧人的创作,印度及中亚各国,均无此种画面。在郭煌莫高窟第120窟东壁门上,有盛唐时代所画左胁而卧的临涅槃图。在四川安岳卧佛院,有巨幅石雕临涅槃图,全长23m,高4.5m,亦是盛唐所作。1993年本人首次指出,这是一幅“临入涅槃图”,而不是不符合仪轨之作(《中国石窟与文化艺术》,页370,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8月刊)。在四川省西昌市凉山博什瓦黑的摩崖线刻巨幅临涅槃图,宽760cm,高210cm,属南诏时代(公元9世纪)。宋代的临涅槃图,目前仅知此兖州一例,弥足珍贵。

3、第三组,表现“佛涅槃场景”(在C面后半部)。此时,佛右胁而卧,双目紧闭,安祥自在,已经“涅槃”。大迦叶立于佛头前,持香水合及拂子,九大弟子,环绕哀悼,摩耶夫人、纯陀在佛身旁。胡、汉二王已离去。头部外侧有立、坐二神王护持丧仪。佛足之外,站立着头戴骷髅冠,三头六臂,手托日、月的阿修罗神王。他颈系骷髅项链,在汉地宋代佛教造像中是唯一的一例,属于左道密教的造像。

4、第四组,表现兜率天宫中的弥勒菩萨。

弥勒作菩萨装,勇猛跏趺坐,是未来佛。左右有二神王护卫,其下有二供养菩萨。此等形态的弥勒菩萨,见于韩国庆州石窟庵上层八大菩萨之中,造于公元751~775年之间。另外,在西藏察雅县仁达寺丹马岩摩崖石刻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中,也有类似形象,雕造时间在公元816年或公元828年。佛涅槃后许久(三十劫)弥勒才下世成佛。

5、第五组,棺盖呈盝顶形状。顶上平面錾刻四组图形,从前至后依次是:人面人身鸟尾的迦楼罗二身(相互倒置)、盘龙(三爪)、三教会棋及抚琴者、双凤。各图形作菱形,由三卷如意头组成。两斜面各錾刻六组图形,均为一佛二菩萨,共十二佛,也以菱形图案为边框。“十二佛”题材非常少见,应是依据《十二佛名神咒较量功德除障灭罪经》所作。该经是隋代由犍陀罗国来华僧人闍那崛多(523—600年)所译,内容是佛对弥勒所说东方三佛及余下九方九佛之名号。十二佛与后档的弥勒相呼应。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温玉成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