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玉成:于阗僧人法藏与兖州宋代金棺
2009年09月14日 16:36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于阗僧人法藏入宋应是使臣身份

《安葬舍利碑》(公元1063年)引述《龙兴寺泗州院西天于阗国帘前赐紫光正大师法藏状》称:“先于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自离于阗本处,亲往西天。取得释迦形像、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菩提树叶。及进奉本处白玉叁佰玖拾斤、细马叁疋(匹)。寻蒙圣恩,帘前赐紫及师号,回宜御马两匹、闹牡(装)金鞍辔,驿劝(劵)请俸。自后,乞于国内巡礼圣境。奉宣云游西川至峨嵋、代州五台山、泗州。逐(诸)处斋僧壹万人,各送金襕袈裟一条。相次云游,在兖州住寄岁久,恋皇帝化风,不归本处。至今年老,切(窃)缘先从西天将到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菩提树叶、见今在院。有小师怀秀,造下功德佛像数尊。今欲乞岱岳之迴銮驿,乞赐名额、安置住持及教化十方、兴造宝塔、安葬于阗国光正大师从西天取得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自后,又为年老无力起塔,至嘉祐八年癸卯岁(公元1063年),将上件功德舍利付于当寺大悲院主、讲经僧法语起塔供养。”(附拓本)

我们假定法藏“亲往西天”时(公元970年)二十岁,则向宋真宗从岱岳迴銮时乞求赐寺院名额(公元1008年12月),时已58岁。到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已是113岁高龄的老人了。《安葬舍利碑》并未言及法藏去世的消息。

众所周知,于阗是西域古国,位于新疆昆仑山北麓,大约在距今3000年左右建立了国家(塞种人为主)。据古藏文《于阗国授记》等文献推测,大约公元前80年,佛教从克什米尔传入于阗,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也是大乘佛教的一大中心。至今保存有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公元2世纪)。于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一直使用到公元十二世纪。

于阗国与中原关系密切。公元前60年,归汉朝西域都护府统辖。东汉时,是有胜兵三万的大国。唐朝设毗沙都督府统辖于阗。公元727年到过于阗国的新罗僧人惠超报告说“于阗龙兴寺主是河北冀州人士”。从八世纪下半叶起,吐蕃占领于阗达七十年之久。公元866年,于阗彻底摆脱了吐蕃的统治。公元912年,尉迟沙缚波,Visa Sabava,(汉名李圣天)称于阗王。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后晋册命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约912—966年间执政)。或译为“金玉于阗国”。

当时的新疆,有三个政权鼎足而立。北面是以吐鲁番为中心的高昌回纥仆固俊,西面是以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城以东地区)为中心的哈剌汗(黑汗王朝)王朝苏图克。于阗王李圣天与佔据敦煌的“归义军节度使、沙州刺史、检校司空”曹议金(公元914~935年执政)联姻,以取得曹氏的支持。李圣天娶曹议金之女为“天皇后”;李圣天的女儿又嫁给曹延禄(公元976~1002年执政)为夫人。

李圣天之子李从德(Visa Sura,尉迟输罗,约公元967~977年执政)继位前,就曾到汴京(河南开封市)贡献方物。他有一半汉族血统,称宋朝是“阿舅大官家”。他执政前后,还有佛教“大师”的称号。据向达先生1942—1943年在武威见到一座八角形彩绘木塔,是安西县榆林窟出土的,塔中原有小银塔一座,银塔上镌刻有“于阗国大师从德”字样。按:这种木制小塔叫“缘塔”。1977年在武威市西郊林场,发现两座西夏墓,埋葬两对夫妻,共出土木制“缘塔”4件,较完整的一件是西夏西经略司都案刘德仁墓(1131—1198年),也是八角形小塔,塔身八面刻梵文咒语(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页186—190,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刊)。

另据了解,武威市还出土过陶制八面“缘塔”,每面刻梵文咒语,也应是西夏时代的,被错定为唐代的(俄军主编《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页208,三秦出版社,2006年5月刊)。由此可以推测,李从德的木缘塔应是他死后火葬之塔。他是否从国王位置退下后专做佛教“大师”,我们不得而知。李从德曾四次遣使向宋朝进贡,贡品包括白玉一块237斤和俘获的舞象。李从德以后的于阗国王有Visa Dharma,978—982年在位,Visa Samgrama,983—1006年在位。

很显然,法藏的活动是在李从德及其以后的历史时代。从法藏入宋进贡白玉390斤、细马2匹等来看,他不是一位普通的游方僧人。从宋朝的回礼御马2匹、帘前赐紫及师号、奉宣云游圣境等项来看,法藏是于阗国派来的一位有特殊身份的使臣,他受到的礼遇,超过了以往的使臣,法藏入使的年份,可大体推定在僧吉祥贡献“舞象”(公元971年)以后,至李从德去世(约公元978年)之后,即宋太祖之末年至宋太宗初年。

李从德执政时代有两位太子,李从连及李琮原。敦煌444号窟东壁门上部中央《见宝塔品》壁画南侧供养人题名中有“大宝于阗国皇太子李从连供养”和“大宝于阗国皇太子李琮原供养”。据考证,这两位皇太子均未称王。由此可见,出使宋朝的、有特殊身份的法藏,有可能就是某位太子,很值得研究(参阅张广达先生:《敦煌文书P·3510(于阗文)从德太子发愿文(拟)及其年代》,载《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刊)。

法藏贡献白玉390斤,运输及安全是个大问题。据后晋时出使于阗的彰武节度判官高居海的记述,从开封到于阗国都共计9500华里(4750公里),道路艰难险阻,需走二年之久。早在开宝二年时(公元969年),李从德拟进贡白玉一块237斤,无力运输,请求朝廷派人“取之”。谭世宝在《考释》中认为法藏献玉390斤“很可能是两三块玉石的总重量,其中包括了二百三十七斤的那一块”,乃臆测之词。《宋史?于阗国传》明白记载,是命昭化大师善名回于阗取玉的。

于阗自古产玉。“和田玉”分籽料、山流水及山料三种。山料从昆仑山开采,攻山取玉,极为艰难。属国家保密行动。李从德第一次贡献一块237斤的白玉,应是大山料,视作宝物,贡献给宋朝。不久,又采到一块390斤的大山料,更视作珍宝,特派法藏进贡宋朝。这是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目的是在与仇敌哈刺汗王朝的争夺战中,争取宋朝的支持。可是,宋朝无力给予有效的援助。

疏勒(今喀什噶尔以东地区)是哈刺汗王朝南部重镇。公元960年哈刺汗王朝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不断发动对于阗和高昌的“圣战”。于阗虽然两次攻克疏勒城(969年,998年),但玉素甫·喀迪尔汗(Yusof Qadir Khan)招募了十四万雇佣军,于公元999年收复疏勒,并最终于公元1006年消灭了于阗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法藏入宋后,“在兖州住寄岁久,恋皇帝化风,不归本处”,是很自然的选择。法藏向宋真宗迄赐名额时,于阗国已灭亡两年了!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温玉成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