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判教观
2009年03月28日 23:32 】 【打印已有评论0

  认识解脱在三乘佛法中的核心地位,就能彼此协调各语系及宗派佛教之间的关系。声闻行者不必否定大乘,因为菩萨也在追求解脱,只是获得解脱的知见及禅修方法不同罢了。大乘行者也不必轻视声闻,因为声闻所成就的解脱,正是菩萨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及利他资本。

三、佛法的圆满之道

  佛法的圆满之道,为成佛。或者说,是依菩萨道的修行而成就佛陀那样的慈悲和智慧品质。之所以称为圆满之道,因为它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

  所谓延伸,包括发心和实践两个方面。从发心层面来说,出离心本无大小乘之别,因为学佛都是从发心出离轮回开始。但发心所缘是不同的,若仅限于个人出离,就是小乘的发心。当所缘扩大为一切众生,发愿带领大众共同出离,才是大乘的菩提心。从修学实践来看,若是为个人解脱而修行,无论所修什么法门,都是声闻的修行。若发心以成就无上菩提和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解脱为目标,即使修五戒十善,同样是菩萨道的修行,同样能成为佛果资粮。

  作为菩萨,能够给予众生的最大帮助,就是带领他们走向解脱。除此而外,其他物质帮助都不是佛教特有的,其作用也是短暂的。当菩萨成就解脱,并将这份解脱经验延伸到众生时,他的慈悲也在随之成长,随之圆满。从这个意义上说,菩萨道正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是将个人所获得的解脱经验从自身延伸到大众。在延伸过程中,成就圆满的生命品质,也就是成佛。

  所以,声闻圣者和佛菩萨成就的品质有共和不共之别。从共的方面来说,正是解脱;从不共方面来说,佛菩萨不仅成就解脱,更圆满无限慈悲。佛法的核心之道,强调以解脱为本。作为大乘佛法来说,则应特别强调大乘特有的不共之处,也就是菩提心。

  失去菩提心的统领,菩萨道和解脱道就没有本质区别了,菩萨行和世间善行也会混淆。不是说做一些慈善就是菩萨行,所有的善行,唯有建立在菩提心的前提下,本着利他、无住、无限、无所得的心去做,才会升华为菩提资粮。所以,大乘佛法的殊胜之处就在于菩提心,在于帮助众生走向解脱。

  菩萨道的修行,是围绕智慧和慈悲两大专案开展。不修智慧,无以成就解脱,忽略这一根本,便会导致佛教的肤浅化和世俗化。不修菩提心,无以成就大慈大悲,忽略这一修行,大乘佛教就会失去自身不共之处。唯有在菩提心的统摄下,悲智兼修,自利利他,才能圆成无上佛果。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济群法师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