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构建
2009年03月28日 22:27 】 【打印已有评论0

佛教的核心力量是出家僧人。僧伽担负着佛教的继承与弘传重任,是佛教专业的修道士和布教师,其修学体系的建立,当更加谨慎和完备。汉传佛教诸宗派中,以禅净二宗最为盛行。禅宗宣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讲究"不历僧祗,直下顿悟",这种超越性的修学法门,一直被奉为上乘法门。在禅宗历史发展过程中,甚至出现了"只重心性之学,排斥经教,不行佛事"的现象,对修学次第之说,一般斥之为小乘或渐教,以致少人问津。净宗以"持名念佛,带业往生"为初衷,由于简单易行,一般不会出现修持的魔障,所以广被群机,成为当今佛教的主要修持法门。如果按照《观无量寿经》所载净业正因行持净土法门,应该说是次第严密,解行并进的大乘菩萨行。所谓净业正因,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然而在净宗的修学实践中,大多数人不明教理,只知一句佛号,一心往生西方,代替佛教诸多行门,失去了菩萨道积极度生的本怀。如果是在家老太太学习佛法,不明教理,不行善法,只要能一心专念弥陀,也算得上一个虔诚的佛教居士了。然而,如果是一个专业的佛教修道士和布教师,只知道一句阿弥陀佛,可能就无法称为一名真正的出家人了。可见在汉传佛教建立出家僧伽的修学次第,尤为重要。

对于僧格的养成,关乎佛教的兴衰成败之大事,其修学次第,必须先考虑国家和佛教信徒、民众需要什么样的出家人。国家的要求简单为"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三句话,佛教信徒需要"严持戒律,智慧多闻,有修有学,慈悲喜舍"的大德,社会民众需要"慈爱百姓,德被天下"的宗教家……虽然不可能很个出家人都成为宗教家、大师,但他(她)必须是佛教专业的修道士和布教师。作为出家僧侣,其修学次第可能要分为童行期、沙弥期和比丘(尼)期。

童行是发心出家前接受考察的阶段,其修学次第称童行期。童行期以启蒙佛法和教习佛教礼仪为主,并以严格的苦行磨砺心志,观察其是否适合出家修道生活。其修学时间在二年左右。修学内容应分次如下:一、断除凡俗不良习惯,如肉食、抽烟、喝酒、赌博、网瘾等,亲近善知识,学习淡泊宁静的出家生活模式。二、佛教早晚课诵的背诵,熟悉上殿过堂仪规。三、早起晚睡,学会寺院洒扫应对之礼,为大众作务,如巡堂、净厕等苦行,培养出家福德善根资粮。四、学习诵经、拜佛、侍师等基本常识。五、了解佛教基础知识。六、见习佛教修学方法,如坐禅、念佛等。等到以上课程修学完毕,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堪为法器者,寺方及自已认为适合出家后,填写出家申请,并经父母签字同意,可以剃度出家为沙弥。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道坚法师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