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的四大特點
2009年03月28日 22:23 】 【打印已有评论0

佛教作為一種世界性宗教,它的產生和發展不僅反映了人們精神世界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而且反映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的道德需求和善的追求。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突出了其智慧的特色。孫中山先生說:“佛教為哲學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梁啟超說:“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獨善,是住世而非厭世,是無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別,是自力而非他力。”梁啟超先生的高度概括,可以作為我們把握佛教信仰特點的指南。

無論是個人的修養與提升,還是社會的繁榮與發展,都需要一種“正信”。那麼,佛教的信仰則是一種“正信”,有其自身價值與意義。佛教信仰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激情與理性的合一

佛教是大覺世尊從大悲智海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仁慈、光明、清涼的一種言教。所謂正信的佛教,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確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宗教,必須是必然如此、本來如此、普遍如此。如果一種宗教經不起這三種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信”是進入佛教的初門,被視為最重要的入手處。《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盤無上道。”《大智度論》卷一也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大智度論》比喻說,如人進寶山,山中蘊藏著許多寶藏,而信仰如同雙手,在佛教的智慧寶山中,才會有所收穫。因此,要想獲得佛教的利益,一定要具備信仰。

在佛教中,“信”是指身心如一、內外一致的崇奉、相信。信仰作為一種追求,是一種精神與感情世界的活動,很難用有形的、有價的物質去比較。有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沒有主宰,不能確立中心的目標,這是因為他本身還沒有信仰所致。沒有信仰的人,往往不能使思想統一而產生力量。信仰如同我們的家;家,使我們的生命有所依靠。

同時,每一種信仰都有一種信仰物件,作為佛法中的正信,強調真實、功德、作用等。佛教的信仰,強調相信釋迦牟尼佛是確實存在。同時,釋迦牟尼佛是功行圓滿的覺者,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圓滿清淨的,跟隨這位人天的導師,可以使我們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我們信仰的物件,要具有圓滿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諸四海皆准,適用于任何的時、空、人、事。因為佛法超越時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圓滿的。

所以,佛教中的信仰雖然強調信仰的激情,但是非常重視信仰的理性。佛法中信仰,是透過考察與分別,瞭解到信仰的物件,具有真確(實)性、功(德)性和功用(能)性。佛法中的信仰以理智為基礎;從理智出發而加強信心,從智慧體認而陶冶的信仰,理解愈深切則信心愈堅強。這種信心能引發我們向上向善,不但對信的物件上有“高山仰止”之情愫,而且進一步也想達到同一境地!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界靜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