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与实践
2009年03月29日 08:37 】 【打印已有评论0

(3)社会福祉设施中用于“利用空间”的较多,而用于“生活空间”的设施不够多。如,佛教相关的青少年社会福祉设施(全国202个)中,利用设施占87℅(176个),而生活设施则仅有26个,仅占13℅。有关老年人相关设施(98个)中,利用设施和生活设施各占一半。现实需求而言,福祉设施中的“生活空间”才是加护社会弱势阶层的最为紧要的需求和根本保障。

(4)与社会福祉设施增加的速度相比,具有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员严重短缺。首先,培养社会福祉专业人员的教育机构严重不足。就目前能够培养专业人员的东国大学等三家教育机构,一年最多培养100余人,这根本满足不了福祉设施正常的经营需求。其次,因对社会福祉事业的认识偏颇和财政投入之不足,从业人员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目前为止,佛教各教团在社会福祉领域所关注内容皆有所不同,曹溪宗外,各教团因其各方面能力所限,仅在力所能及的社会福祉的部分领域开展活动,其局限显而易见。其结果,有些领域福祉设施建设重复,而有些领域则无人问津。因此,各教团分头出击的同时,佛教界如何整合力量,全方位应对社会需求成为现实问题。

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现今大部份的公益事业大多偏重于治标不治本,以救济性质为主的社会服务。随着科技进步,物质日益丰盛,然并没有从根本上减轻人类的痛苦,社会文化和人类精神生活却越见低落,社会上道德沦丧,贫富差距日益显著,各种天灾人祸不断。如何面对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痛苦?这是当代宗教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大乘佛教曾在历史上创造性地诠释了菩萨思想和慈悲的实践,这对当前佛教的新的发展和慈善事业的展开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如何创造性地阐发菩萨思想?建立新的慈悲精神?实践新的布施慈善体制,则是当前佛教界所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相信韩国佛教在这方面的积极的探索实践和经验,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 前一页12345678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金勋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