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佛教与临终关怀
2008年05月12日 11:07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佛教以人生为核心命题,以解脱生死为终极归宿,是当前世界文化体系中对死亡探讨的最为深入者,在个体生命关怀方面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和临终关怀当前的理念完全吻合。

唐代译出的《佛说无常经》之《临终方觉》,专门指导如何帮助临终者的具体操作,可谓是实施佛教特色临终关怀的操作手册。它的译出和流布使佛教的临终照顾从僧侣群体拓展到寻常百姓,成为佛教徒临终的必经程序。
《临终方诀》的核心思想是帮助临终者建立或保持正念,透过适当的方法,对临终者的意念做清净的转化,帮助垂死者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借临终之际尽可能帮助将亡人实现生命的提升或彻底跳出生死轮回。

本着“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的原则,《临终方诀》介绍了具体操作程序。首先是妥善安顿病人,令临终者身安乐:经中说:“见有人将欲命终,身心苦痛,应起慈心,拔济饶益。教使香汤澡浴清净,著新净衣,安详而坐,正念思惟。若病之人,自无力者,馀人扶坐。又不能坐,但令病者,右胁著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这是强调发挥慈悲心给病患创造清新舒适的内外环境。

其次,帮助临终者建立正念,令临终者心生安乐。增长临终者的善念、助其发菩提心、以佛菩提为归依三项作为目的,经中说:“令彼病人,心心相续,观其相好,了了分明,使发菩提心,复为广说三界难居,三涂苦难,非所生处,唯佛菩提是真归依。以归依故,必生十方诸佛剎土,与菩萨居,为微妙乐。”“佛菩提”是慈悲大愿,为成就佛果所必要的发心。唤醒和发展菩提心,让成佛的种子渐渐成熟,到临终情境,发掘临终者内心本具的自我超越能力,帮助临终者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诸佛剎土”之妙乐对无所依赖的临终者是死后的向往之地,因此法师这时要向病者说法,“问病者言:‘汝今乐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我意乐生某佛世界。’时说法人当随病者心之所欲,而为宣说佛土因缘十六观等,犹如西方无量寿国,一一具说,令病者心乐生佛土。”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佛教频道报道组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