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农历七月二十七日 《阿毗达磨俱舍论》译定纪念日


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人参与 评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略称为《俱舍论》,古印度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俱舍论》是部派佛教上座部教理的集大成者,将《大毗婆沙论》的教理整理为八品,体系严整,论旨明彻,堪称有部教学的纲要书。

世亲菩萨造《阿毗达磨俱舍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2014年8月22日,农历七月二十七日,《阿毗达磨俱舍论》译定纪念日。

《阿毗达磨俱舍论》,古印度世亲菩萨造,略称为《俱舍论》,意译《对法藏论》,又叫作《聪明论》。《俱舍论》是部派佛教上座部教理的集大成者,也是《大毗婆沙论》的纲要。

《俱舍论》汉译本共有两种:其一为陈真谛所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称旧俱舍;其二,唐玄奘所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共三十卷,称新俱舍。

本书基本上反映世亲住世时代,当时流行于迦湿弥罗地区说一切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及修行的主要学说,并吸收经量部诸多观点。

《阿毗达磨俱舍论》在印度、中国、日本均广受研究,优良注释作品亦多。要理解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之基础,《俱舍论》的价值确实不容忽视。世亲菩萨虽一面以说一切有部教学为标准,但又以批判态度介绍经量部与大众部等之学说,以“理长为宗”的立场造《俱舍论》。本论将《大毗婆沙论》教理技巧地整理为八品,体系严整,论旨明彻,冠于诸论,堪称有部教学的纲要书。

据《开元释教录》记载,高宗永徽二年七月二十七日,玄奘大师在大慈恩寺译成《阿毗达磨俱舍论》。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姓陈,俗名袆,偃师人。玄奘法师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西行,跋涉万里,于贞观七年至印度,在印游学多年,深受戒日王之敬重,戒日王曾为法师设大会,敕使诸国义解之徒于曲女城汇集,玄奘法师受请登床,专扬大乘论意,被尊为“大乘天”。法师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以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献于朝,太宗使于弘福寺传译之。高宗永徽三年,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显庆四年,高宗以玉华宫为寺,次年法师于该寺译《大般若经》。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录所译之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同月五日示寂,寿六十五。玄奘法师一生事迹,详见《大唐西域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佛祖通载》诸书。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天玄]

标签:俱舍论 世亲菩萨 玄奘法师 大毗婆沙论 上座部

人参与 评论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