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禅茶一味》:佛陀的生涯


来源:《禅茶一味》

人参与 评论

摘自:《禅茶一味》 有马赖底 著  海南出版社 2014年3月 阅读提示:中国禅宗的东渐,日本禅宗的兴隆普及,造就了绚丽多彩而独具特色的“禅文化

摘自:《禅茶一味》 有马赖底 著  海南出版社 2014年3月

阅读提示中国禅宗的东渐,日本禅宗的兴隆普及,造就了绚丽多彩而独具特色的“禅文化”。身为日本佛教界领袖和著名禅师、茶人、美术鉴赏评论家,有马赖底以独到的旁征博引,勾勒出禅法东渐的轨迹,着力考证论述了禅文化中的至为重要一枝——禅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佛陀的生涯

释迦牟尼佛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历史人物。例如,释迦牟尼佛的生涯并不是在降诞至圆寂的八十年时间范围内完成的。换言之,在释迦牟尼佛降诞之前的过去世生涯中,就已经开始了成就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准备阶段。因此,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一般由数百年前的过去世开篇记述。

例如,佛教“本生谭”中有一个著名的《舍身饲虎》的故事。日本最古老的寺院法隆寺现存的尽人皆知的国宝——“玉虫厨子”(吉丁虫纹饰佛龛——译注)的门扇上,就绘有这个极富戏剧性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见于记述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传说的“本生谭”中。

传说曾为国王摩诃罗陀幼子的萨埵太子,在深山中看见七只小虎围着一只饥渴羸弱的母虎。王子遂生大悲心,舍身以饲饿虎,拯救生灵。法隆寺的佛龛门扇上栩栩如生地绘制了这一场景,使络绎不绝的参拜者为之感动景仰。前年,我参访了憧憬已久的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第428窟壁画上描绘着日本奈良法隆寺佛龛门扇上绘制的萨埵太子纵身跳下深谷之后的场景。场面栩栩如生,令人感慨万千。壁画上形象逼真地描绘了母虎正在吞噬萨埵太子的腹部,而7只小虎蜂拥在萨埵太子身边,拼命地啃食全身的场景。

所谓释迦牟尼佛的生涯由过去世的数百年前开始。通过各种传记加以整理、记载、传播。直至降诞之前,在诸天神的祝福下由天上界“兜率天”降临凡世,进入母体胎内。

所谓“佛陀”,即意味着“觉悟者”。当时,印度称整个身心都达到某种宗教境界者为“觉悟者”。世间之人坚信不疑这种“觉悟者”将降临人世,而翘首以待。世称具有成佛资格者为“菩萨”, 释迦牟尼降诞成佛之前就是一位“菩萨”。

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释迦牟尼,不是佛陀的名字, 是佛陀的称号,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释迦牟尼降诞于公元前565年,圆寂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中国的孔子同一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译注)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王后叫摩诃摩耶,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城(今尼泊尔境内——译注)城主觉善王的长女。拘利族是释迦族的胞族。

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经十月怀胎,即将临产。按印度当时当地的风俗,临盆的妇女必须回娘家分娩,于是净饭王派遣宫女侍从护送夫人启程。夫人一行中途行至迦毗罗卫和天臂城交界处的“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境内——译注)时,园内树木苍翠蓊郁,芳草萋萋,百花争妍,景物宜人。摩耶夫人漫步在花园中休憩,看见一棵高大的无忧树枝繁叶茂,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佛陀就从摩耶夫人右胁诞生世间了。

佛陀诞生后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随即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然后立于中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他以其卓越知行和勇气,开辟了人类文明的一个新纪元。这就是佛陀于世间示现成佛的缘起。

公元633年,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三藏(玄奘(602~664)为中国唐代高僧,通称“玄奘三藏法师”。为究明佛法,西行印度取经。归国后,毕生从事汉译佛教经典事业。)法师西行求法,曾经途径蓝毗尼圣地。据玄奘三藏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玄奘三藏法师当时在蓝毗尼见过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更重要的是还见到过孔雀王朝阿育王在蓝毗尼朝圣时所立的圆形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石柱顶部雕有一匹马,并且已被霹雳拦腰击成两段。

此后的岁月里,蓝毗尼便湮没无闻,逐渐地消失于原始森林之中。1896年,受印度政府委托,德国著名考古学家费西尔博士在现尼泊尔境内,距加德满都280公里处发现了玄奘三藏法师记述的蓝毗尼阿育王石柱的下半部分。他们根据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并经多次勘查发掘,证实了蓝毗尼园的地点,此处遂成为公认的佛陀诞生地。从此荒废已久的蓝毗尼园又一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阿育王石柱的发现,再次印证了阿育王被佛教情怀和佛陀诞生圣地感召的史实。

孔雀王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雕刻是阿育王石柱柱头。阿育王为铭记征略、弘扬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余根纪念碑式的圆柱。阿育王石柱上的铭文被解读出来,上面用古老的波罗蜜文字铭刻着阿育王的亲笔敕文:“天爱喜见王(即阿育王——译注)于灌顶登基二十年后亲自来此地恭礼朝拜,证实此处确为佛陀诞生之地,并敕令于此雕琢竖立巨大石柱,用石栏围护,以志纪念。此处为世尊佛陀诞生之地,所以下令蠲免蓝毗尼村的土地年贡,并废除普通税率,厘定只交收成的八分之一。”

1979年12月,我有幸参拜了蓝毗尼园遗址。亲眼目睹了佛陀降诞之际从地下涌出的一冷一暖两个清泉以及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感慨万千,不禁勾起了我对往昔蓝毗尼圣洁而芬芳的回忆。

佛陀降诞后七天,母亲摩耶夫人罹病往生。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摩诃波阇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童年时代的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

据佛经记载,佛陀降诞后,有位名望素著、博学多识的星相学家阿私陀来到王宫为太子占相。阿私陀细细地端详安然而卧的太子,悲喜交加地说:“非凡人!非凡人!太子相貌奇妙,面如满月,是释迦族的光荣。将来如果在家继承王位,一定为“转轮王”(古代印度能以威望统一四方天下的君主之称——译注),因此我为国王高兴。但据我观察,太子必定要出家学道,成就一切智慧,成为人天至尊的导师,转大法轮,普度众生。可惜我已经暮年,不能聆听太子的教诲了,所以我为自己而悲哀。”净饭王听到星相学家阿私陀的话后,忧喜交加,他殷切地期望太子放弃出家的选择,继承王位,成为一统天下的转轮王。

净饭王为太子命名“悉达多”,梵文是“吉祥”和“成就一切”之意。太子虽然襁褓丧母,但在父王和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无微不至的呵护养育下,日益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太子少年时代就开始修习当时王族必备的最高学问和技艺。净饭王为他请婆罗门跋陀罗尼为师,教授“四吠陀”和“五明”之学。太子天资聪慧,崇文尚武。除了掌握了印度当时最高的学问以外,他还精擅击技、射术和骑术,博学多艺。此外,据有关经典记载,太子自幼性喜清净,乐于只身独居一处,沉思冥想。

悉达多太子十七岁成婚,共有三位夫人,第二位夫人是表妹耶输陀罗公主为正妃,为他生了儿子罗睺罗。“罗睺罗”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覆障”,就是潜伏的一种障碍和束缚。这时的悉达多太子已经萌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生怕有了儿子而增加自己留恋家庭的感情,所以命名罗睺罗。净饭王期望以人间宫室犬马、声色歌舞来羁绊太子,了断太子出家修道之念。他为悉达多太子建造了一座四季皆宜、奇妙无比的宫殿,命名为“四时宫殿”。宫殿内四季如春,楼上阁下弦歌不绝,宫女歌妓侍立左右。悉达多太子拥有世人所羡慕的一切,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不知人间还有春去秋来的凄凉,不知人生还有悲欢离合的哀愁。

但是,由“菩萨”而成为太子的悉达多并不为眼前的一切所满足和陶醉。他耳闻目睹人自有生以来,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的情景,经常只身一人陷入沉思冥想之中。悉达多太子的脑海里经常深远地思考:“世间尚有数不尽的苦恼和忧虑都未能得到解决,一味追求享乐就能够解决吗?然而,世间的愚昧之人往往忘却自身将衰老、罹病、死亡而厌恶他人的衰老、疾病、死亡,自己终将摆脱不了衰老、罹病、死亡的命运,所以我要逃避快乐享受,去寻找寂静修行之地,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门。

年轻英俊的悉达多太子对于一般俗人所憧憬向往的安乐享受的日常生活丝毫不感兴趣,而将世间大众切身面临的衰老、罹病、死亡之苦作为自身的烦恼痛苦来考虑去思索。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想方设法找到在精神上解决天下众生烦恼痛苦的可行之路。

放弃继承王位而出家修行,这意味着悉达多太子将要舍弃眼前的一切荣华富贵和将要继承的王权统治地位,舍弃终日侍候左右的家臣美女以及对其寄予厚望的父王和将其抚养成人的姨母,还有深深相爱而日夜相伴的妻子儿女。从萌生舍弃王位之念到决定出家修行,悉达多太子的头脑里展开了无数次斗争和反复,进行了艰难而充分的思想准备。命运注定悉达多太子将要毅然决然地选择出家修行,最终觉悟正道而成为佛陀。

悉达多太子终于舍弃一切而逃离王宫出走。29岁那年的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太子命令侍从车匿将爱马犍陟牵出马厩,为了防止马蹄发出声响而用布将马蹄包裹严实,策马逾城出宫了。出城后,太子一路径直向南,马不停蹄地奔跑了一整夜。拂晓时分,太子将侍从车匿和爱马放回城里,拔剑削发改装为沙门(修道者——译注),来到尼连禅河伽阇山苦行林中,加入到托钵乞食、栖止山林的修道者行列。

当时的修行者都脱离自己的家庭,舍弃社会身份和一切财产,只身一人加入到集体修行组织,依靠在家信徒的喜舍维持修道生活。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后曾前后师从两位圣者,其中一位圣者叫阿罗逻·迦罗摩,是一位隐栖在恒河北岸拉加格里哈山的沙门。在圣者阿罗逻·迦罗摩的门下,悉达多太子和众多弟子从师钻研禅定法的真髓,修习透过呼吸和禅定得到四禅八定的方法。太子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这些方法,达到了与圣者相同的境地。

但是这种修行方法并没能使太子从人生的困惑中解脱出来,而达到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世间众生的烦恼和痛苦这一出家修行的目的。这是因为太子还没能找到诸般烦恼和痛苦产生的根源以及消灭痛苦的方法。于是,悉达多太子继续南下,跨过恒河,进入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

在以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雅利安人(中国古称安息人——译注)为主的中印度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附近,居住着许多修行团,悉达多太子也加入到了修行者的行列之中。有一天太子托钵入城,城主频婆娑罗王目睹太子超凡的庄严德相而大为倾倒,遂尾随过去与太子攀谈起来。这段邂逅成就了日后频婆娑罗王归依佛陀,该地成为佛陀最初说法之处的因缘。

其后,悉达多太子又慕名师从当地最著名的另一位圣者郁罗迦·罗摩继续修习禅定,然而依然没有解除心中疑惑而一无所获。因此,他决定放弃拜师求学的方式,调转方向走上了依靠自己的力量,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的修行道路。

悉达多太子来到美丽的尼连禅河畔,开始了只身一人的苦修苦行生活。他力图通过折磨自身的肉体而获得精神解脱的自由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树下跏趺而坐,不分昼夜,身不着衣,不避风雨,不卧不起,专心静坐,修习禅定;尝试了节食、断食乃至抑制呼吸等修行方法。最终,极度地摧残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已经衰弱到了死亡的边缘。

长达六年的苦行修道生活,并没有使悉达多太子找到真正的解脱方法,经过种种磨炼苦行,他终于醒悟到:当时印度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没有使人达到大彻大悟的道理。单纯依靠折磨摧残自身肉体的苦行徒劳无益,不可能达到精神觉悟的目的。为了恢复长年苦行消耗的体力,他决定马上终止苦修苦行。

于是,悉达多太子接受了村中一位牧羊女子苏嘉塔供养的乳糜,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强健体魄。随后又去尼连禅河边净身沐浴洗衣,用清净的河水清洗了身上六年的积垢,顿觉遍体清凉,元气焕发。开始了尝试通过冥想而觉悟真理的道路。他来到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进入静思冥索的状态。他发下誓愿:“如若不能证得无上大觉,宁可粉身碎骨,永不起此座!”

据佛经记载,悉达多太子即将成佛,祥光上冲六欲天上的魔王宫殿。魔王波旬心惊胆战,害怕太子圆成佛道,便使出浑身解数威胁利诱,对悉达多太子横加干扰。其实所谓魔王波旬不是来于外境,而是生自内心,它不过是世人内心深处的爱欲、贪婪、权力、财富等种种欲念的化装表现而已,可以理解为我们世间凡人生活着的欲望世界的统治者。只要世人随心所欲地生活度日,就不可能逃离魔王波旬统治的势力范围。悉达多太子了断了一切欲望而觉悟成佛,就意味着战胜了魔王,逃离了它的统治。因此,魔王波旬为了防止缺少一个奴役统治对象而竭尽其能事,千般诱惑,万般阻拦。最终,在悉达多太子坚如磐石、不屈不挠的信念面前,魔王波旬只能死心断念、败阵逃遁。

魔王波旬败退后的当天深夜,悉达多太子终于进入静思冥索的最后阶段。他追忆自己矢志放弃王位出家,为达到觉悟真理的本来面目,长达六年的苦修苦行的艰难经历,重新调整思维方法,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深思世间诸般烦恼痛苦的根源,冥想人生解脱之道。

悉达多太子自身心中十分明了,今天或者明天,运用自己深邃的洞察能力将探索阐明这样一个真理,即“世人由生至死,继而转世再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其间历经衰老、罹病、死亡之苦。由衰老而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诞生,诞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存。追本溯源,执著、欲望,感受、感触及感觉机能的存在,心与物的矛盾等,在于世人的精神活动和生活活动,而其根本原因在于‘无知’。”即悉达多太子证悟了生命的本源,觉悟到了“世间万般诸苦的根源在于根本‘无知’”。

由根本无知而生出万般苦恼。如果灭除了根本无知,则产生万般苦恼的诸般原因将渐次消亡,最终万般苦恼悉数消亡。这个根本法则依据“由(缘)根本无知,而(起)生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之现象称为“缘起说”,这正是佛教思想的出发点。悉达多太子证悟到了这一根本无知,并以身示法,灭除了根本无知,进而由诸苦中解脱出来,成为大智大觉的佛陀。

悉达多太子在毕钵罗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明月高悬。次日凌晨,繁星满天之际,悉达多太子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从这一时刻起,素来被称为悉达多太子,即过去世的“菩萨”成道而为“佛陀”,而被称为“佛陀释迦牟尼”或“释迦牟尼世尊”,亦称“释尊”。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禅茶一味》 有马赖底 佛教

人参与 评论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