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朝圣 > 正文
名山:回顾普陀山的那段历史
2009年06月17日 10:50《法音》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朝圣] [佛教名山] [普陀山] [观音菩萨]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与五台、峨眉、九华合称为四大名山。属浙江省普陀县,在扬子江钱塘湾外,孤峙海中,为舟山群岛之一,约当东经6.27度,北纬30.10度,纵十二里,广六里半,周遭屈曲有一百里。此山的得名,是借用佛典所说观音菩萨住处普陀洛迦(Potototo、简称普陀)以名此土。即唐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莹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又《西域记》(卷10)说南印度秣罗距(Matatuta)国南滨海,“有布呾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倾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清圣祖(康熙)也在《补陀罗迦山普济禅寺碑》中说;“稽考梵书,补陀罗迦山有三:一居厄纳忒黑(指南印度的补怛洛迦),一居忒白忒(指西藏地方的布达拉),一居南海(指浙省普陀),即是山也。”

相传汉代梅福、晋代葛洪,都曾隐居此山,留有梅岭峰、葛洪井等遗迹。又传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天竺僧来山,在潮音洞前亲见观世音菩萨,即在其处结茅。然而此山的开山,实始于大中十二年(858),“日本国沙门慧锷,礼五台山得观音像,道四明将归国,舟过普陀山附着石上不得进,众疑惧祷之曰:‘若尊像于海东机缘未熟,请留此山!’舟即浮动。锷哀慕不能去,乃结庐海上以奉之。鄞人闻之,请其像归安开元寺。其后有异僧持嘉木至寺,仿其制刻之。扃户施功,弥月成像,忽失僧所在,乃迎至普陀山。”(《佛祖统纪》卷42)但山志所记,与此略有出入,据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慧锷五从台山得观音像,将还本国,舟触新螺礁,莲花当洋,舟蔽不前。锷祷曰:‘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有顷,舟行,竟止潮音洞下。居民张氏目睹斯异,亟舍所居筑庵奉之,呼为‘不肯去观音院’。”(《重修南海普陀山志》卷6)事实当是大中筑庵而贞明建寺(《释氏稽古略》卷3);后人乃混为一谈。

普陀是全山的总名,而层峦复嶂,数约十六,其最著名的有双峰、佛顶、雪浪、锦屏诸山。双峰山,在潮音洞上,峰峦迭翠,烟水苍茫,据说不肯去观音院即建于此。佛顶山,亦名白华顶,又称菩萨顶,居四山之中,高百十六丈有余,峰颠圆而平,约广二十余亩。雪浪山,在佛顶山右,双峰并峙,亦称大小雪浪,上多白石辉映林木,如积雪,如涌浪,由此得名。锦屏山,在佛顶山左,峦石晶莹,林木青碧,环若列屏,由此得名。又此山的名胜,有十八峰、十二岭、十五岩、三十石、三门、十七洞、四沙、六隩、五湾、六涧、十泉、一潭、四井、七池、四境。其最著名的,有磐陀石、潮音洞、梵音洞及千步沙。磐陀石在山的西境,两石相承,下石如复碗,上石如仰盂,凌空欲坠,流俗相传即善财参观世音菩萨处。潮音洞在普济寺左,梵音洞在青鼓山下,海潮激岩,如虎啸龙吟。千步沙在法雨寺东海滨,沿海约三里许,沙色如金,宽坦软美。

普陀全山,有寺院及庵堂数十余所,其中: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通称为三大寺。普济寺,亦称前寺,在佛顶山南灵鹫峰下,为一山主刹,相传原为不肯去观音院。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改建殿宇,命名宝陀观音寺。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名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1699),题额为“普济群灵”,于是改名普济禅寺,沿用迄今。殿堂房舍约二百余间,占地280方丈,亭台楼阁、池沼牌坊,庄严雄伟。法雨寺,亦称后寺,在佛顶山左光熙峰下,万历八年(1580),麻城僧真融(大智),从峨眉来,见此峰泉石幽胜,于是结茅其下,称为海潮庵,二十二年(1594),郡守吴安国改庵称寺。三十三年,真融的弟子如寿(天然),增建殿宇。次年(1606),命名护国镇海禅寺。康熙三十八年,题额为“天花法雨”,于是改名法雨禅寺,沿用迄今。殿堂房舍约二百余间,占地260方丈,亦有亭台楼阁之胜。慧济寺,亦称佛顶山寺,在佛顶山右,明僧圆慧,于榛莽间,见有石碣镌“慧济禅林”四字,即于此创立慧济庵,其后兴废不一,到乾隆年间,有僧能积(恒学,1744—1801),偶蹑足峰顶,又见到石碣,于是慨然以中兴为己任。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开始建造,不到几年,殿宇堂舍便都竣工,扩庵为寺。光绪三十三年(1907),僧文质更大加建造,成为巨刹,与普济、法雨并称。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保护名胜古迹贯彻宗教政策,拨款将普济、法雨诸寺培修整理,并将佛像严饰,焕然一新。

普陀一山的法系,以禅宗为主,先是宋代为长芦清了(真歇),蜀人,少小出家,试《法华》得度,旋往成都习经论。既而出峡到沔汉,谒曹洞宗名德丹霞子淳,得悟。后来历游五台、汴京、长芦等处,高宗绍兴元年(1131,一作建炎末),南游到普陀,在山顶结庵,首倡宗风,禅林学人多来依附他,有语录二集若干卷行世,为普陀禅宗开山第一代。其后,普济一系著名的禅师,有自得慧晖、大川普济、孚中怀信、古鼎祖铭、大千慧照、祖芳道联、潮音通旭、古心明怘、自修明果等。其中:慧晖(?—1183),会稽人,幼年出家,二十岁时,到长芦,谒清了,有所证,后来回里到天童,谒清了的同门宏智正觉,问答相契,被许为“室中真子”,绍兴七年(1137),开法普陀,《续传灯录》(卷24)有传。普济,奉化人,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到天童,谒临济大慧宗杲的法嗣无用净全,言下相契。又往能仁,见净全的法嗣浙翁如琰,尝取《传灯》、《广灯》、《续灯》、《联灯》、《普灯》五录,芟繁就简,汇为一书,题作《五灯会元》,二十卷,盛行于世。怀信,奉化人,由教入禅,大彻玄旨,当时称为“洞宗赤帜,济室白眉”,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住持普济,历时十四年,有《五会语录》行世。祖铭(1280—1358),奉化人,幼年出家,后来到灵隐,谒宗杲系下的元叟行端,当下廓然,声誉顿发,有《四会语录》行世。慧照(1289—1373),永嘉人,幼年出家,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住持普济,尝垂三关语以验学者,有语录若干卷行世。道联,鄞县人,有《拙逸语录》。通旭(1649—1698)为天童圆悟四世法裔,华亭人,幼年在普陀旃檀林出家,受具后,遍参海内名德,深入堂奥,后来住持普济,高提祖印,重振宗风,有语录、随录、《普陀历祖录》等书行世。法雨一系著名的禅师,有别庵性统,玉峰空怀等。就中:性统(1661—1717),高梁人,幼年从三峰出家,受付嗣法,于宗杲为十七世。康熙二十六年(1687),由双径受请为法雨住持,大阐宗风,著有《续灯正统》(42卷)、《祖师正宗道影》、《高峰宗旨纂要》、《梅岭稿》、《径山录》及《语录》等书行世。法雨为真融所开的道场,但真融以苦行见称,非宗门中人,性统实为法雨的禅宗开山。中兴慧济寺的能积也是一位禅师,四明人,壮年到普陀,在悦岭庵出家,后于临济宗下得法,为第三十八世。此外,出身于普陀的禅师,还有养拙正明、梅谷行悦等,就中:正明(?—1649),蒲阪人,二十岁时,在普陀出家,既而往金粟、黄檗参学,有一天听到僧诵“万法归一”语,恍然大悟,后来远承沩山灵祐的道统,住持密印寺。行悦,娄东大,十八岁时,在普陀海岸庵出家,受具后,到诸方参学,有得,平生七坐道场,一语一机,有照有用,著有《正宗语录》、《列祖提纲录》(42卷)、《禅宗杂毒海》、《历代帝王弘教录》、《三会语录》、《梦冰》、《东皋》、《拈花》、《放钵》、《北游》诸集行世。

相传二月十九日(农历,下同)为观世音菩萨诞辰,六月十九日为菩萨得道之期,九月十九日为菩萨入山修道之期,在这三个节期中,普陀都有香会,前来参拜或游览的僧俗男女,络绎不绝,尤以二月香会为盛。

普陀原来没有志书,到了元代,才有龟兹盛熙明著《补陀洛迦山传》7篇(现存一卷),其后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云间侯继高本(已佚)、三十年(1607)鄞县周应宾本(6卷,已佚),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慈溪裘琏本(15卷)、四十四年(1705)昆山朱谨、长州陈璇本(15卷),乾隆四年(1739)同安许琰本(20卷),道光十二年(1932)金陵秦耀曾本(20卷),公元1924年定海王亨斋本(12卷)。

【头条】: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负责人座谈会在京举行

【两岸】:惟觉大和尚:两岸是兄弟 勿结冤仇

【禅茶一味】:茶香伴我开思路  

【素食】:除烦止渴 养心安神 去火效果最好的水果

【觉悟】: 说时似悟 对境生迷 当下除却心头火

【一日禅】:感恩幸福点滴 用心去爱这个世界

【心灵物语】:“自尊”与“尊重别人”

【众生】:南宋诗人陆游 信因果喜素食

【图片】:摄影家类庆西:佛国仙山 印象峨眉 

【书店】:释万行:降伏其心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黄忏华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