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焱台湾手记:法鼓声声入心田
2016年01月08日 14:16
来源:凤凰佛教
作者:林焱
在与凤凰同行的第二天,我与老莫又来到了法鼓山。好好感受了一下法鼓山与国内道场不同的建筑格局。 法鼓山是台湾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佛教道场,创建者为圣严法师,为台湾著名佛教团体,被认为是台湾佛教四大山头之一。
法鼓山佛殿(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妙传)
圣严法师亲题“本来面目”(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林焱)
在与凤凰同行的第二天,我与老莫又来到了法鼓山。好好感受了一下法鼓山与国内道场不同的建筑格局。
法鼓山是台湾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佛教道场,创建者为圣严法师,为台湾著名佛教团体,被认为是台湾佛教四大山头之一。法鼓山每年都招募许多社会人士来推展教育、慈善方面的工作,并举办许多佛法演说和活动,因此成为一个研习佛法的好地方。
一路走到正殿,正殿上并无我们常见的“大雄宝殿”字样,而是简单的四个字“本来面目”,这是圣严法师的亲笔字。
进入正殿,正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三尊佛,佛像低眉含笑,法相庄严。除这三尊像之外,四壁空空。让人入得殿内有种心无任何挂碍,放下种种痴心妄念,以本来面目见佛的感觉。猛然想起农禅寺外水泥墙上一句佛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许,心无所住,念无所系,自可明心见性,得大自在。
再向上行,在主楼三层的平台上,有清池一面,清澈见底的山泉中,卵石清晰可辨。“大悲心起”殿内祈愿观音面向远山坐于池中海岛莲台之上,观音像后是真实的瀑布水景却以玻璃隔开,见其形而不闻其声。法鼓山是观音道场,所修观音法门在此得证。缘见殿内三匾额:“人流亡所”出自《楞严经》,是观音菩萨自我修证的境界;入所修法门之流,而亡失了法门与自我中心,即是能所合一而进入能所双亡的解脱境。“大悲心起”在《诸观音经》《大悲心陀罗尼》等里可见,都说观音以大悲心平等救济一切众生,故称为“施无畏者”。圣严法师所书“观世自在”在《大日经》等可见到,观音菩萨观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音声,寻声救苦,遍应遍救,而以种种形象自在化世。修行观音法门的“人流亡所”、“大悲心起”,并且发愿有一天也能“观世自在”。这是法鼓山名为“观音道场”的殊胜之处。
这里是全山祈愿、许愿、还愿之地。许是集了天地灵气,一入此地,心就无比安静下来。导览义工菩萨说,当年建此寺院,圣严法师的构想就是要这道场像是从大地生长的有机体,与大自然融谐无碍;重视采光、通风和景观的功能,使得建筑物的设计、配置和门窗,无一不是赏心悦目的构图;不论从室内向外阅览,或者从户外看建筑,都像是欣赏一幅幅风景画,而有“一窗一景”、“一门一景”的视觉盛宴。这里便是了。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