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师:印顺导师对本生谈与西方净土思想的抉择
2009年11月05日 15:26慧海佛教资源库 】 【打印共有评论0

而密宗之所以修天色身以保持人身,当然也来自于此一“人身难得”的思想,但难免夹有“天慢”的意识,因为所修的天色身已是以欲界天(而非人道)为主了(因不离欲故);尤其到了后来,更发展出“无上瑜伽”的双身法,所以导师称此为“大贪”;加以其本尊观,也由观佛相好的念佛三眛,每下愈况,而形成夜叉等低级鬼神狰狞面目的忿怒本尊,这就凸显出其“大瞋”。由去除贪瞋慢烦恼的佛教,演变成“大贪、大瞋、大慢”的秘密佛教,所以印公对此一天佛不二的天乘法门,是绝难同意的!

2。往生净土法门:

如前所述,印公对于净土法门并不是全盘的否定,反而有宏观的视野和前瞻的见识,从全体佛教看待此一法门。其所以批判抉择,是因为净土行人有种种行偏锋的危机,他试图从教证与理证的两个方向,导正其偏。特别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宣扬其法门为“三根普被,利顿全收”之殊胜法门,只要持住一句佛号,就能顿超三界。这种不重经教的现象,难免导致义学的衰微。

其次,在汨汨不绝的佛号声中,虽说可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但那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一心不乱”之后,是否有更进阶的次第呢?修行次第不清,也使得今日汉传佛教许多修行人在遇到瓶颈时,不得不纷纷转往南传或藏传佛教中去寻消息。

印公导师引龙树菩萨在『十住毘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上──中)所说,将“往生净土”之论,作为“怯弱下劣之言”。但这的确让信心怯弱者,有一种鼓舞与安慰的作用!无着菩萨称之为“别时意趣”,易言之,只要修持净土法门,不管时劫多长,终究会往生净土。但那不是立时成就,“顿超直入”的。

在《成佛之道》中,把往生净土法门,放入“精进度”来加以定位,这是极有创意的做法,主要就是呼应龙树的“怯弱下劣”之说。大部份接近宗教的人,心性都很脆弱(此从他力宗教人口恒占多数,即可见其一斑),对于这种人,要他从正常道的三学六度而入门,是非常艰辛而无法突破的过程,所以需要某些方便来做辅助,但这不单祇有信仰的层面。

既然将净土法门置于“精进度”,这就透露出:如果想修学大乘法门,又觉得心力不能承担,这时不妨考虑:先依“信愿行”起修,到他方净土修养生息,好方便学得一身“具足空性慧”的真本事,在“阿裨跋致(不退转)”的安全阶位后,再回入娑婆。这不是懈怠,而是另一种稍为迂回的精进,而且,也总比因志性怯弱而完全放弃大乘菩萨行还来得强些,因为,“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

五、结语

以上综述印公在“本生谈”与“往生(西方)净土”方面的思想大要。如前所述:“本生谈”的宗教性,并不因考据其故事内容的真实性,而被打折扣;因为这些故事的发生,很可以符合佛法因果律的逻辑法则。净土的真实性,也可从众生业力所感的相对环境而推论之;往生净土之论,更是志性怯弱者极好的依怙,它留一扇门给他力宗教倾向者,使其逐步接近佛法,以免他们因依赖的心性,而滑入外道的天国论中(好歹净土法门也还是经过佛法思维“净化”过的众生欲求);它也留一个过渡空间给这些心性软弱的行人,让他们在过渡阶段强化自己,以培养行菩萨道的堪能力。这些,是净土法门无容抹煞的功德。

但“本生谈”在大乘佛教史上所产生的副作用,以及“净土思想”在汉传佛教所走向的偏锋,却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此所以印公导师会甘冒传统佛教之大不韪,径作抉择,以使大乘佛教有更正常、更健康的发展。这种对治性的诤言,往往也是佛教“去腐生肌”的重要力量!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些诤言宛若“疫苗”,也许传统信仰确有冲击,但冲击之后,应会产生更好的免疫功能,而建构更完善的信仰空间。

破坏大乘信念,不是印公的目的;他在解构偏锋之后的再建构,应该才是大乘佛教行于人间的最佳“质量保证”吧!所以当代台湾佛教的许多修行人,闻南传声闻道与藏传秘密教而望风披靡时,信奉印公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佛子们,反而不趋厌离,不取欲乐,离此二边而行中道,成为“依人乘以直入大乘”的菩萨行人。

« 前一页123456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昭慧法师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