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显宗修学的建构与作用
2009年03月28日 22:08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 】 【打印已有评论0

2、般若学

般若学是大乘佛教早期的重要佛学思想理论,其根本经典为《般若经》。而般若经又名佛母(yum chen mo),因为诸佛之所以成佛,主要借助于佛经,而佛经之要义和觉悟过程(缘起性空理论和如何修法成佛)源于般若经,故称般若经乃佛经之母或诸佛之母。

此外,般若经有超凡脱俗的开悟大智能。认为般若为智慧,依凭般若智慧去探讨真理问题--真如、真谛,以及假有、性空等道理,故说般若是“空观”的抽象理论。

可以说,《般若经》的产生开创了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又称菩萨乘。菩萨具有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精神。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多,是大乘菩萨的主要特色。而促成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动力,则是般若思想,即般若波罗蜜多。

弥勒的《现观庄严论》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论义、教授或诀窍,是一部纲要性的《大品般若经》释,以“诸法无自性”的中观思想为主,兼采瑜伽观行及其次第。所以,藏传佛教将《现观庄严论》作为般若学纲要编入五部大论之一,成为认识佛教般若空智、成就佛陀果位在智慧上最主要的内容。

3、中观学

中观学作为佛教四大学说或学派之一,在整个佛教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上穷阿含经(四圣谛)与般若思想(缘起性空),下开藏传佛教中观学说。其理论学说在藏传佛教中受到重视并大力弘扬。因而中观学在藏传佛教中得以兴盛和发展,甚至中观思想成为藏传佛教建立自己佛学观见的主要理论依据,所谓“五部大论中《中观》和《因明》是建立佛学理论观见之两部大论”。也就是说,因明是修学般若的眼目,故先学因明;后学中观,因为中观是修学般若的果实。说明修学中观的目的是要见道,是要得到清净的中观正见。

值得强调的是,藏传佛教将中观学在整个佛学体系中置于重要地位,特别是后弘期内翻译了月称的有关中观学的主要论著,从而将中观学经论完整保存在藏文大藏经之中,而且树立了月称中观应成派的权威地位。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尕藏加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