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丹喜饶(Rngog Blo Ldan Shes Rab,1059~1109),从小跟随叔叔俄勒贝喜饶学习佛法,由于他天资聪慧,深得叔叔喜爱,17岁时便被派往喀什米尔求法,途经阿里时又巧遇参加了著名的阿里丙辰法会,[④] 并得到阿里王子旺秀德(Dbang Phyug Lde)的资助,使他在喀什米尔专心留学达17年,广拜名师系统研习佛法。留学期间曾应旺秀德的请求,同班智达噶丹嘉布一起翻译了《量庄严论》。俄罗丹喜饶学成返回故乡后,依然拜师学法不辍,还曾赴尼泊尔拜阿都拉亚巴寨等大师专门修习密法。从尼泊尔归来,他开始校订或翻译佛经,成为一名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同时,他以桑浦寺为中心在拉萨、桑耶、聂谷那、聂岗土、藏绛喀等地,讲经说法,广收徒弟。他主要传授因明学、慈氏五论、中观等佛教显宗经论,其学僧弟子达23000多人,其中能够宣讲佛法的有2130多人,阐释经论的有1800多人,讲解《量决定论》的有280多人,讲授《量庄严论》等大论的有55人。1109年,俄罗丹喜饶在桑耶寺附近的旅途中去世,享年50岁。香蔡邦曲吉喇嘛、卓罗巴罗智琼奈、琼仁钦劄和寨喜饶帕,是继承和发扬俄叔侄开创的桑浦寺教法体系的四大著名弟子。
香蔡邦曲吉喇嘛(Zhang Tshe Spong Chos Kyi Bla Ma)主持桑浦寺期间,学僧猛增,寺院扩建,教育体系趋于完善。当时以俄罗丹喜饶灵塔为中心,在东边由恰巴曲吉桑格(Phya Pa Chos Kyi Seng Ge)讲授因明学;在南边由嘉强日瓦(Rgya Mching Ru Ba)讲授般若;在西边由仁钦次臣(Rin Chen Tshul Khrims)上师讲授《现观庄严论》;在北边由云丹喜饶(Yon Tan Shes Rab)讲授律藏。[⑤] 尤其是恰巴曲吉桑格将因明学分类分科并根据学僧的佛学水准分成五个班级,而且建立相互提问解答的辨经制度,使藏传佛教因明学(或辩论学)更加科学化。这一时期除了桑浦寺外,还有不少寺院初步建立了学习五部大论的教学机制,诸如蔡贡唐(Tshal Gung Thang)、德瓦坚热瓦堆(Bde Ba Can Ra Ba Stod)、纳唐(Snar Than)、萨迦(Sa Skya)、昂仁(Ngam Ring)、夏鲁(Zha Lu)、楚普(Khro Phu)、奈宁(Gnas Rnying)、矫摩隆(Skyor Mo Lung)、布东(Bo Dong)、巴南嘎东(Pa Rnam Dgav Gdong)、堆隆措麦(Stod Lung Mtsho Smad)、斯普(Zur Bu)、桑日(Bzang Ri)、泽当(Rtsed Thang)等二十多个学经院,[⑥] 为积极推行学习五部大论、建立健全寺院教育体系做出重要贡献。[⑦] 至此,藏传佛教后弘期内产生的以桑浦寺为中心的藏传佛教寺院修学体系基本形成。
3、发展时期
随着藏传佛教寺院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后起之秀格鲁派的创立,更加完善了藏传佛教的修学体系。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以东的卓日窝切山腰创建了甘丹寺,并在该寺推行严守佛教戒律,遵循学经次第,提倡先显后密(即显密相融)的修学体系。实际上,宗喀巴早在他36岁时就开始招收徒弟讲经说法,先后在各地讲授《现观庄严论》、《因明》、《中论》、《俱舍论》等。他还专门研习噶当派的教法及《菩提道炬论》等重要经论,同时系统修学萨迦派的“道果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法”等各种密法。因此,宗喀巴最终通达各派显密教法,以中观为正宗,以噶当派教义为立宗之本,综合各派之长,并亲自修行证验,建立了格鲁派的修学体系。譬如,宗喀巴不仅富有创见性地将五部大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在格鲁派寺院内建立了学科分类、高低分层的教育体制。根据五部大论的相互关系和内容深浅不同等特点,制定先学摄类学,认为摄类学或释量论是开启一切佛学知识之门的钥匙;其次为般若学,认为般若学是佛学的基础理论;之后为中观学,认为中观学是建立佛学观点的理论基石;而后为俱舍论,认为俱舍论是领会小乘之因、道、果理论的权威经典;最后是戒律学,认为戒律学是了解和遵循佛教戒律的历史和规则,以及如何修持和授受佛教戒律的经典理论。可以说,宗喀巴在融会贯通五部大论的基础上建立的教育体制,是一种系统掌握佛教三藏的颇具科学性的修学体系。所以,这一教育体制很快在格鲁派各大寺院推行,并对其他宗派的修学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
尕藏加
编辑:
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