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显宗修学的建构与作用
2009年03月28日 22:08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 】 【打印已有评论0

二、理论建构

根据格鲁派的阐释,释迦牟尼开创的佛教正法,归根结底,是由教义理论和实践证验构成,因而一切“教”的正法,则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正法,又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为此,提倡三藏不可偏废,而三学也必须全面修习。也就是说,凡是立为佛教正法者,其见、修、行三者不可违背三藏教法;自心行持,也要随顺三学证法。同时,还要具备方便智慧双运之道,以及空性大悲之觉悟。正因为有了如此的宗教见地,方能令每个学僧力争做到对于经藏,多闻深思,在大小乘的三学上,认真修习;对于律藏也要尽力修习,通达戒、定二学;对于论藏也要不断研习,获取通晓诸法性相的智慧。

从佛学见、修、行的角度看,大乘之“见”是在中观学和因明学中阐述或体现,而大乘之“行”则在般若学中阐述或体现;小乘之“见”和“行”都在俱舍论中阐述或体现;大小乘之共同戒律是在戒律学中阐述或体现;而大小乘之“修”则在 “见”和“行”的阐释中涉足。所以,学习五部大论,将会明辨大小乘在见、修、行上出现的细微差异或不同观见,也有助于理解佛教四大宗派[⑧]中逐次升华的佛学思想。

所以,戒、定、慧三学在寺院教育中确立为必须遵循的三条修习佛法的途径,缺一不可,并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戒律学方面,主要学习《律经》;在定学方面,重点学习《现观庄严论》;在慧学方面,主要学习《中论》、《因明学》、《俱舍论》。在寺院教育中之所以对佛教三学极为重视,自有其道理:三学中的戒律学是佛教的根本,是修法的基础;而定学是约束自心、避免散逸的途径;慧学就是增长智慧、不昧于解脱之道。故有无戒不定,无定不能生慧之说。

此外,藏传佛教认为,印度古贤二圣六庄严[⑨]是全面继承和严格遵循释迦教法的无与伦比的八位杰出论师,他们的有关论著则是最具权威的佛学经典论著。所以,五部大论中的因明学以陈那和法称的论著为准、中观学以龙树师弟的论著为准、俱舍论以无著兄弟的论著为准、戒律学以释迦光和功德光的论著为准。同时,系统学习二圣六庄严的经论,还意味着最终实现树立佛学中观思想的宗旨。

1、因明学

因明学既是五部大论之一,又是藏族十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在藏族文化史上还是在世界逻辑学上均占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在藏传佛教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誉为打开藏传佛教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实际上,因明学是一种具有工具性、功能性的学问。它是一种既能正确推理又可锻炼智力的学科,故称因明学乃探求真理的方法论和知识论。

从历史上看,藏传佛教学僧运用和发挥陈那的《集量论》(本论)和法称的《因明七论》(释论)等因明学,破除印度外道四派思想,确立内道四派思想,最终达到建立中观应成派思想的宗旨。在藏传佛教与其他一切外道间如何“破”与“立”的立论过程中发挥“为破邪论,安立正道”的思想武器作用。同时,在考评宗教学位时也是一种必备的答辩技巧基础。

显而易见,因明学不仅是藏族五明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对学习其他学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犹如现代哲学在各门人文社会科学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因此,不同宗派各个寺院都比较一致地先学因明,因为因明是修学般若的眼目;后学中观,因为中观是修学般若的果实。故在五部大论中因明学和中观学是藏传佛教建立佛学理论观见之两部大论。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尕藏加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