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则是尽可能地提供完善的学习环境,维持学习环境的宁静、单纯、开放,学生在学期间专心修学,与寺院道场的经营工作明显区隔,以改善佛学院所过去以来,学生兼顾支持道场法会、活动的状况。同时也重视培养以「道心」为重的学风,利用学生的所长,不断让学生建立「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的向学精神,以平衡学术研究上易产生的孤立行为。
其余包括:在课程、学制与招生的条件上,圣严法师坚持比照一般大学研究所规定的方式,在当时的佛教教育界的确是不易办到的。同时加强佛教原典语文能力的训练,规定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满四十学分、论文口试通过方得毕业。为了改善当时不足的高学历师资,圣严法师常藉在海外期间,努力邀请各大学佛学专业教授到中华佛学研究所当客座教授,例如:加拿大冉云华教授、美国史维仁、傅伟勋、巴宙、日本水谷幸正、牧田谛亮、镰田茂雄等,以密集上课方式增强各种研究能力、增广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尤其在国际视野上,则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签订姐妹校等交流合作活动。圣严法师在这过程中,尽其所能的将研究所的规模勾勒出来,虽然一再面对不同的困境,仍坚持一届一届的办下去。
四、结语
中华佛学研究所在圣严法师任所长时期,确立了以国际学术人才的培养为办学宗旨、建立中华佛学研究所师资课程多元化色彩、走向与国际各大学建立姊妹校的学术交流关系、举办国际性的佛学学术会议等办学基础与方向,未来接班人即得以在此一基础下,加速推展中华佛学研究所的国际化发展。因此,中华佛学研究所在一九九一年以前,虽只是基础建立阶段,但对其未来十年的发展,奠定相当深厚扎实的基础,使其得以在经费稳定、人事安定下进一步的发展。
台湾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于1985年创立了中华佛学研究所,并于2007年4月8日正式被纳入台湾高等教育体系的单一宗教研修学院,为台湾第一所被纳入正式教育体制的佛教高等学府,更于2008学年度起(8月1日)更名为「法鼓佛教学院」。29圣严法师用二十年以上的时间,坚持让中华佛学研究所独立办学、并维持一般研究所的办学规模与质量,而非附属于寺院、依靠寺院的收入办学,为的就是期盼终有一日,以研究所的经营规模、研究素质与成果,能受到社会大众,尤其是台湾教育单位对此一硕士学位的承认。
此一办学成果,笔者个人认为其对中国佛教教育可能产生以下几点意义与影响:对汉传佛教界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育成果,培养出如:法鼓佛教学院校长惠敏法师、副校长杜正民老师、慈光佛学研究所创办人惠空法师、曾任福严佛学研究所所长的厚观法师、邓克铭博士等佛学研究与佛教高等教育主持人才。这些人才足以提升中国佛教的社会与国际地位,亦将佛学研究从传统仅重视义理的阐发,转为重视与原典语文对读能力以更贴近佛法深义的研究方向,进而也带领佛教界将国际学术的研究态度引入中国佛教教育工作,以培养出更多具深度与广度的佛教人才。因此,笔者认为此一过程中的际遇、挑战与成果,足以成为研究七、八十年代,台湾佛教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范例。
备注:
1.本论文是在笔者论文著述《圣严法师佛教教育理念与实践—以中华佛学研究所为例》(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12月初版)的基础下,将书中第三、四、五章较疏漏之处作一补充、统整,尤其是对圣严法师的办学与当时台湾的佛教教育发展作一比较分析。故,部分内容是原书的节要,大多数内容则为新资料的补充与章节的纵横分析,特于此说明。
2.台湾佛学院、所的开办,从50年代(1947-1949)约4所;60年代(1950-1959)约14所左右;70年代(1960-1969)约19所左右;80年代(1970-1979)约22所左右;90年代(1980-1989)约25所左右;截自2002年所统计约31所。参考阚正宗撰,〈战后台湾佛教教育略论〉,收录于:中华佛学研究所主编,《台湾佛学院所教育年鉴第一辑》(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2年初版),第23-24页。各佛学院、所数据,可见同上列书目,第5、455-462页。
3.见蓝吉富撰,〈当代中国人的佛教研究趋势〉(台北,《当代》第84期,1993年4月1日),第42-46页。
4.参见姚丽香撰,〈台湾佛学院教育的回顾与省思〉、蓝吉富撰,〈访蓝吉富居士谈佛教教育〉,二篇文章皆刊登于:台北,《法光》创刊号,1989年9月10日,第3版。在佛教界间的资源整合问题、正规教育体制的局限等问题,参见智观的采访整理,〈访瞿海源教授讨台湾佛教发展〉(台北,《法光》第16期,1991年1月10日,第4版。)
5以下凡不具名而直称「法师」者,即指圣严法师。
6圣严法师于文中言:「…佛教需要人才,人才必须从教育和培育中产生,面临新代后,数十年来的佛教教育,始终没有一套完善的计划,各处虽有佛学院的设立,但都局限于私垫式的开蒙授受,两年或三年毕业出来之后,也就处处毕业了。以目前来说,别想求学深造,即使供人安心读经的所在,也不多见,这实在是中国当代佛教的最大苦闷。」见圣严法师着,《教育.文化.文学》(收录于《法鼓全集》三之三,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12月70册的版本),第46页。(以下凡引用此书,皆省略本书出处的标示。)
作者:
释常慧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