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资讯 > 正文
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季老走了 心灯依旧
2009年07月17日 10:23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神交化外,我推崇季老所推崇的。

相识之后,我与季老之间便多一份关注。我随时关注着季老又出了什么书说了什么话,季老则不着痕迹地关注着我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这一时期,我们见面不多,神交甚深。

我曾有鲁莽之想:国际道德经论坛如季老能与会,那就太完美了。但虑及季老身体,未敢造次,于是提出给季老录像,在论坛上播放。季老欣然应允。

论坛召开时,季老的录像在会上“热播”,反响甚好。季老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时至今天,我们又提出和谐这一伟大的概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希望全世界能够接受我们这个‘和谐’的概念,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许多。” 

道家和道教的精神是什么呢?季老说:“我很喜欢陶渊明的四句诗,实际上这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即:‘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觉得这首诗中就充分展现了道家和道教的精神,这就是顺其自然的思想。依我的看法,陶渊明骨子里更像是道家的。我觉得‘顺其自然’最有道理,不能去征服自然,自然不能征服,只能天人合一。要跟自然讲交情、讲平等,讲互相尊重,不要讲征服,谁征服谁,都是不对的。”

我经常回味季老的这番话。前不久,给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望海楼”专栏写了篇《全球变暖,我们咋办》:“有道是‘天变不足畏’,可今日之‘天变’——全球气候变化,已在广泛深刻地影响和危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无善举,后患无穷。”

记得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有过一番关于“双重紧张导致双重焦虑,如何用双和模式化解”的谈话。我认为,当今社会,“双重紧张”表现在快速发展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双重紧张”必将导致社会失范的焦虑和文明冲突的焦虑。化解“双重紧张”和“双重焦虑”,需要“双和模式”——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内和而必求外顺,内和而必致外和,“和为贵”就不仅是中国,也应成为世界的追求。这一“双和模式”由中国提出,乃是基于中国经济崛起的同时,正在萌动中的中国文化崛起的端倪初露;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中国应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叶小文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