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圆瑛大师在佛教公益事业的实践上有突出成就。民初圆瑛大师任宁波佛教协会会长时,即创建僧、民二校,僧校用来教育出家青年,民校用来免费教育贫寒子弟。1918年他又创立了宁波佛教孤儿院。1923年开始,圆瑛大师在泉州创办开元慈儿院,收容孤儿,免费教养,历时近30年。
公益事业之所以为现代佛教人士所重,一方面是以现代形式落实大乘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另一方面则是佛教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西方近代科学与民主思潮传入中国后,宗教的形象在很多程度上是负面的,被看作是落后与寄生的代名词。因此,佛教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适应现代需要,别开生面。慈航法师由此提出了“佛教救命圈”的说法,影响深远。他说,“有文化,可以宣传佛教的教义;有教育,可以栽培弘法的人材;有慈善,可以得到社会上的同情;所以‘文化、教育、慈善’,是今后佛教的三个救生圈。”12
可以说,20世纪上半叶是当代中国佛教公益事业的起步阶段。这一伟业真正开花结果,是60年代以后的台湾。其中星云大师领导的佛光山,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最有代表性。即便高扬传统旗帜的僧团,也大都致力于佛教的公益事业。
星云大师是当代佛教公益事业的重要代表人物。1967年,星云大师创办建佛光山,提出“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济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等四大宗旨,其中文化、教育、慈济和共修这四大方面,都包含着公益事业的内容。在文化方面,佛光山有出版社、报社、电台、电视台、图书馆、美术馆等设施和机构,编篡了《佛光大辞典》、《佛光大藏经》,发行《人间福报》,翻译白话佛教等。在教育方面,佛光山在美国、台湾、澳洲创办了4所大学,在台湾有8所社区大学,全球有近50所中华学校,另外还有18家佛学院。在慈善方面,每次重大自然灾害,都募集大量资金赈灾。在共修方面,通过遍及五大洲的百余家道场,将中国佛教的禅修经验奉献给全人类。所有这些,都具有超越佛教自身的公益属性,进而也成为中国佛教影响世界的集中代表。
佛教公益事业的另一个重要代表是慈济功德会。这是一个以佛教思想为指导的慈善团体,在全球宗教慈善团体中都堪为翘楚。其领袖证严法师是印顺导师的少数剃度弟子之一,其领导的团体以在家居士为主,核心是从事公益事业。慈济建有一流水准的慈济医院,有闻名遐迩的骨髓库,有专业化的救灾团队,还办有慈济大学。印顺导师圆寂后,媒体的报道是:“印顺长老虽没有自己的僧团,但奉其为导师的证严上人等弟子却创立慈济、把‘人间佛教’发挥到极致。”13
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很自然地被区分为保守派和开放派,前者指更为重视恪守传统,后者表更乐意与时俱进,并无褒贬之分,如美国的基督教就大致分为主流的自由派和保守的福音派。在佛教中,也有一些僧团以保持传统为重,如重视禅修的中台禅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宗教公益事业。实际上,保守性的宗教团体往往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者。比如中台禅寺,在全世界对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人群弘扬禅修文化,本身就有公益事业的色彩。而中台所办的小学、中学等社会公益事业,也具有极高的水准。
台湾佛教公益事业的发展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波士顿大学的魏乐博教授在台湾宗教与公民社会的研究中发现,在台湾,成为公益事业核心的力量并不是西方人想当然的基督教,而是佛教,如慈济功德会,佛光山等。魏乐博教授认为这体现了佛教可以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功能的转化。14 不过,佛教所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或许本就是佛教固有的传统。
中国大陆佛教经历了更为曲折的过程,但公益事业一直是其重要理念。自20世纪末开放以来,大陆的佛教公益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魏德东
编辑:
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