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悯众生相 神工巧雕镌——漫谈龙门石窟雕刻艺术(中)
2009年11月04日 13:37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雕刻艺术] [石窟寺] [常青] [佛艺博览] [寺院]

龙门0331号(韩氏洞)夜叉

第三期约自中宗神龙年间至德宗贞元年间﹙705—804年﹚。这期造像在规模和数量上远不如前期。其中极南洞是这段时期较大的一个工程,它是由盛唐名相姚崇为亡母刘氏造功德开凿的,时间大约在中宗神龙二年到景龙四年间﹙706—710年﹚。窟形大多为方形平顶,多位于龙门西山偏南处的崖面。造像组合多为一铺九尊式。还有看经寺上方的景云元年﹙710年﹚吐火罗僧宝隆像龛﹑万佛沟口的户部侍朗卢征在贞元七年﹙791年﹚造的“救苦观世音菩萨石像”龛等。擂鼓台的党晔洞大约也是建造在这段时期。佛像的服装仅通肩大衣一种,菩萨多袒裸上身。盛唐以后造像的形体稍嫌滞重,较初唐已大为逊色,补刻在奉先寺大龛壁上的众立佛像就是这样的。从龙门石窟艺术中可以看出,唐代的佛教造像与南北朝时期已有很大的不同,它已不再是那种超凡脱俗和不可言说了,而是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与亲切感。佛陀形象已变得更加慈祥和蔼,关心人世间的疾苦,再加上阿难的朴实温顺,天真无邪;迦叶的老成持重,沉着认真;菩萨的文静贤淑,秀丽多姿;以及天王的威武强壮与力士的凶猛暴烈。这些设置均各行其职,井然有序,它是佛教从教义到机构设施,日益同政治势力与儒家思想相融合,从而进一步中国化的外在表现。唐代的佛教艺术,其宏大的规模与气魄,都是空前绝后的。在这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点上,对外是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中外贸易的发达,“丝绸之路”的繁荣,所带来的是中外文化大融合的局面。唐代先民们对外来文化无畏惧无顾忌地兼收并蓄,并敢于创造与革新的精神,是唐代佛教艺术民族作风形成的社会基础。进入隋唐以后,佛教更加渗入民间,佛的形像也更人格化﹑世俗化。在大唐盛世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里,人们更加关心自己来世的幸福,对能量无边的佛祖寄托了无限的希望,他们祈求佛祖能带领自己进入西方的极乐世界。(未完待续)

相关连接:

慈悯众生相 神工巧雕镌——漫谈龙门石窟雕刻艺术(上)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常青   编辑: 闫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