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悯众生相 神工巧雕镌——漫谈龙门石窟雕刻艺术(上)
龙门0140号(宾阳中洞) 菩萨像
所谓石窟寺,就是开凿在河畔山崖间的佛教寺院。它的宗教功能和我们经常见到的地面上的木构佛寺是完全相同的。在山崖间开凿洞窟,再在窟室内制作出信徒们所崇拜的偶像,是在古代的印度起源的。我们知道,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随之而来的还有佛教的艺术形式,石窟寺就是集建筑﹑绘画﹑雕刻于一体的佛教艺术,是为宣传特定时代的宗教思想服务的。中国古代的佛教石窟遍布北方各地,在长江以南也为数不少,其中最为著名的还要数敦煌﹑云冈﹑龙门这三大石窟了。若要论其地理位置与历史意义的重要性,雄居中原地区的龙门石窟当首屈一指。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水两岸,这里山水秀丽,景色宜人,是人们礼佛﹑观光的胜地。这个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被称作“伊阙”﹑“阙塞”,它是一个形象化的称谓,因为有伊水北流,两岸的山崖高高耸立着,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这种名称一直被延用至南北朝末期。而“龙门”称谓的最早出现,大概开始于隋炀帝时期。从隋唐之东都洛阳城的营建来看,洛阳宫之端门,和外郭城的定鼎门,正对着伊阙。而封建帝王们又常自比为“龙”,因而就将这正对着皇宫的天然门户改称为“龙门”了。
太和十八年﹙494年﹚,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元宏,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北方地区,缓和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毅然决定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了洛阳,同时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孝文帝和他的文武大臣们是很崇信佛教的,他们首先选择了龙门山作为开窟造像的佛教胜地。从此以后,历经北齐﹑隋﹑唐﹑宋等朝代的不断开凿,共造就了两千多所洞窟与佛龛,大大小小的佛教人物雕像共有十万多尊,还有两千八百多块古代的碑刻作品,是中国的祖先们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产。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常青
编辑:
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