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0104号(宾阳北洞) 正壁佛龛
入唐以后,统治者们很重视对佛教的整顿与利用,使佛教愈加从属于政治,并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大师从印度求法归来,朝廷特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他以深厚的佛学修养,对带回的梵文佛典作了精确的译传,给予当时佛教界以极大的影响。在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佛教发展达到空前,龙门众多的唐代窟龛,绝大部分开凿于这段时间。规模宏大的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就是专门为唐高宗与武则天造功德的皇家石窟工程。为此,武则天曾于咸亨三年﹙672年﹚施助脂粉钱两万贯。稍后,武则天为给自己登极坐殿制造神学预言,指使佛教徒薛怀义和法朗等伪造《大云经》,“言则天是弥勒下生,当作阎浮提﹙人世间﹚主,唐氏合微”﹙《旧唐书·薛怀义传》﹚。将武则天夺取李唐政权说成是符合弥勒的授记。随后又在全国各州建造大云寺。现存于全国各地,如敦煌莫高窟,固原须弥山等地的倚坐弥勒大佛像,或许均与这种形势有关。与此同时,他们也在龙门石窟广造弥勒像。如大万五佛洞﹑惠简洞﹑极南洞等,有的还把弥勒置于主佛的地位,以过去佛和现在佛释迦牟尼为胁侍,如摩崖三佛龛等。在这种以佛教“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魏书·释老志》﹚的作用下,龙门造像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高潮。
龙门唐代石窟造像艺术大体可分为三期。第一期包括唐太宗——唐高宗时期。主要大窟为贞观十五年﹙641年﹚前后完成的宾阳南﹑北洞及其后开凿的潜溪寺。此外,还包括分布于敬善寺区的中小型窟龛。洞窟形制仍作马蹄形平面,穹窿顶,有莲花藻井。造像组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王天。佛装主要是双领下垂式大衣,其次是通肩式袈裟。菩萨头戴宝冠,袒裸上身或着内衣,在胸前束带,帔帛横过胸腹下部两道。各种造像都是身躯挺直﹑很少具有身段的曲线。
第二期,约自武则天亲政至武周时期。这一期有纪年的大中型窟龛较多,其中以上元二年﹙675年﹚完工的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以及咸亨四年﹙673年﹚完工的惠简洞﹑永隆元年﹙680年﹚完工的万佛洞等窟为代表。此外,还有八作司洞﹑龙华寺洞﹑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大万五佛洞﹑高平郡王洞﹑看经寺﹑二莲花洞等。以及含有密教题材内容的擂鼓台南﹑北洞与万佛沟的千手观音洞﹑千手千眼观音龛等。这一期洞窟的形制,为后室呈正壁抹角的马蹄形平面,圆顶,前室平顶。环正﹑左﹑右三壁凿出倒凹字形坛床,布置列像,改变了一期在后壁布置列像的作法。造像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为主的一铺七尊式组合较多,主像占据的窟内空间缩小,门外雕二力士像。这时的佛像主要着通肩衣,其次是双领下垂大衣;菩萨多袒裸上身或斜披胸巾,帔帛自两肩垂于体侧,双手牵动外扬,造像肌体丰腴,身姿婀娜,颇具曲线美。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常青
编辑:
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