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清明时节?天气是如此的阳光明媚,好得让人总感觉缺失了一点“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味儿。在这样一个平常又寂静的晚上,我却听到了一个不祥的坏消息。就是在今年这么一个清明时节,我失去了身边一位不错的好朋友……
人事境迁,时光更替,流逝的是岁月的脚步匆匆,却无法,也无人能割断人与人的情感纽带。佛说世事无常,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清明时节的仪式和习俗,让我们有机会缅怀那些曾经美好,却已离的亲人和朋友。
蛇年的这个清明,在我的脑海里,怎么浮现出很多的人和事?
要说对我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还是我的师父常乐老和尚的离去,往事历历在目,“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创业难,守业更难,慢慢我也体会出了老和尚的不易和艰辛,也让我明白其实做人做事还必须有这样一份初心和坚持。老和尚为人清高耿直,他为了佛教的传承,对我们的关爱和培养可以说是饱含着情感,倾注了他全部的热情。他那真挚的情感和行为至今始终在感染和影响着我。
清明期间,我来到江苏常州的天宁寺,我又想起了可亲可敬的松纯老和尚,他的音容笑貌宛在,既清净又有一种疏离感。我回忆起自己1990年在这里受戒,当时传印长老给我们这个班的学生出戒费。那个时候,老人家是我们佛学院的副院长,还不是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来到这个地方,突然让我想起了这两位老人,以及我的得戒大和尚明开长老,说戒老和尚安上长老这两位大德。这一代老和尚,他们清高的风骨、知足常乐的朴素,以及作为出家人的不求缘,不攀缘,也不化缘的僧格,以僧相威仪、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让我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方向感,不会偏离正知正见、正信正行。他们坚毅的信念和坚定的道念,从身至心,从外至内,始终在影响着我,推动着我,激励我必须要为佛教,为道场,为我们的信众做点什么。
人生有很多事情难以预料,我的思绪又游移到,我南京佛学院曾经的老同学,天宁寺的恒模法师已经往生了……
几十年间,经历了这些人的逝去,包括我的亲人,我的老父亲、老母亲,那个时候有一种欲孝养而亲不在的痛。幸好晚年的母亲一直陪着我在寺庙度过,这也给我的人生增加世间亲情的一种欣慰,至今说起来还是很温暖的一件事。对于父亲的感情,的确没有老母亲的感情那么亲,那么深。但是父爱如山,那种爱也是一个家庭当中一种独有的关爱,两位老人在我的心里头,他们的份量至今仍然一样贵重,让我敬爱着。
这些年,从身边亲近熟悉的亲人、朋友、同学、信众,还有一些老法师以及常住师父们的离散,想到这个话题,在人世间,总会有种深深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慨叹。
平日里这么熟悉的一些人和朋友,他们是不是都找到了回家的路?佛陀啊佛陀,你可要等着我的归来?
想起岑参有诗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停下脚步,仰望星空
在今天如此美好幸福的年代,我们同样遇到像古人一样的生老病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化,为什么需要宗教,为什么需要信仰,来支撑短暂的人生。在独自一人的夜晚仰望星空,这也是能够照亮我们人生前行的动力和希望。
在春风拂面的季节,今年,我依然享受着只属于我的春天。然而,在心底,我也察觉到了潜藏在春日背后的不快与悲伤。
传统文化里有每年的清明祭祀,活着的人可以在每年春天,相邀在一个地方,停下脚步共同想念久已逝去的亲人故友。这是治愈破碎心灵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和仪式。每年有这样一个时间,给予无数中国人种种念想,哪怕是远在千里、万里之遥。
这些传统文化,与我们生来的信仰是不是有关联?一代一代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中国人,都是这样的。人生中的一些事,确实需要时间,需要一种特定的方式,才能让我们知道。这也是先辈们在告诉我们,作为他们的后辈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
佛教有超度亡灵的做法,我想这件事对于已经逝去的人和生者之间是一种很好的交流。虽然今天的科学非常昌明,但是亲人之间,僧俗之间,宇宙人生中有许许多多未解的东西,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形式,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慰藉人心、提振人心的好传统。
一个人在生死面前,在生活之中,如果有了自己的信仰就会不一样,不然在如此短促的人生,就很容易迷失自己,找不到曾经走过的路、回家的方向。有时看看自己像个局外人,似乎超然于一切事物之上。可是遇到事情之后,更像是个局中人,被有些看不清楚的事情困在其中。有时也想问自己,这好像是自己给自己设了一个局,自己挖了一个坑?有些东西,如果不能理性地来判断剖析,久而久之,也容易把它当真。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早上在做佛事的时候,还想到“尘劳佛事”的说法,也就是祖师们讲的“做梦中佛事,建水月道场”。这句话说来很简单,但是领悟需要上十年,甚至数十年,甚至要一辈子。在做佛事的时候,我想到了生死的问题,突然冒出来以前我常念叨的祖师们留下来的四句话:“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慈悲当体是,从此念弥陀。”这四句话让我真的很受益。一句佛号,收摄身心;一句圣号,快乐身心。好好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子忆母,如母忆子。
我们需要拥有这样的智慧,不然会很烦恼,甚至会自寻烦恼,在这个烦恼的世界上越走越远。一句佛号就会把我们与佛之间拉近距离。这期间学习佛法,学着做人,学着用心做事,再加上一心念佛,就是很好的出离与修学,也是一种能够了却烦恼、了脱生死的最好的方式。
作为一个出家人,作为一个修行者,深切感受领悟到佛法中的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四谛之理,这种亘古不变的真理,让我总能感受到佛陀的慈悲,也从中获得了修学、解惑、解脱的快意和超然,多了一份超脱了苦的出离心。所以学佛的目的就是离苦得乐,让我也慢慢领悟着佛法的究竟快乐,究竟安乐。
正确地理解,面对苦也就不觉得苦了,吃苦即是了苦离苦的道理浅显易见。古人说得好,苦尽甘来。无常的社会,社会的无常态,即是常态,不要心生怖畏。面对生活,人往往难以面对真相,其实真相才是人生,我更愿意活在真相和真实当中,这也应该是佛法的现实意义所在吧!前些年,我以“祖德难酬,师恩难报”的话语来鼓励自己、勉励大众,这些年也提出要做“信众的引路人”,要做好“佛法的引领者”,因为“好人好自己”呀。
有来有去,有生有死
其实一个人说起来很简单,有来就有去,有生就有死。《百喻经》里面有一个故事,当年佛陀的时代,有一位中年妇人,为孩子的离去痛不欲生,甚至想以自己的逝世来替代孩子们,她找到佛陀,请求佛陀解脱她失去亲人的痛苦。佛陀告诉她,你到山下周边的村子里去找,去问,看哪一家从来没有去世过自己亲人的这样的家庭,你找到之后再回来。这位中年妇人当然找不到。
《百喻经》里面,其实生死就是这样的,我们要学会面对。佛教说“生死即涅槃”,觉悟了就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不然人在生死面前,在病痛面前,真的是很可怜的。
一个人,既要生时活得有尊严,当最终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应该学会有尊严地离去,一切都是业力所感,坦然面对就好了。我相信三世因果,一切如影随形,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楞严经》说“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因为当体即空,一切都是缘聚而生缘尽即灭,本来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的存在,所谓迷则凡夫,悟则菩萨;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根门头上用功夫,好用功。
高僧大德往生时出现的舍利子、肉身不腐等现象,有人问我,这意味着什么?这其实并不是一个讨论能得出来答案的问题,与好的修学息息相关。不好好做人、做事,不好好念佛得解脱,是不可能出现瑞相的。因为这一切都是日积月累,经年累月,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修学所得。
阿弥陀佛,幸福每天
清明时节,到处都是春暖花开,春意盎然。大环境是越来越好了,生态也越来越美了。
在这样一种好日子当中,似乎缅怀的氛围更加浓郁了,说明我们的文化在回归,对于慎终追远这件事情,始终没有忘记。我们这个民族,我们的国人,普普通通的百姓对于先祖的缅怀丝毫没有减少。这更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传统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好地彰显,文化的引导非常重要。
在我这个年龄,真正谈到死亡,谈到中阴身,谈到对死亡的恐惧,说得简单一点,还不如说面对病苦可能来得更加直接。病痛的折磨和病后的苦楚,到了中年,我还是多多少少有一些深切的感受。其实祖师们都已经讲过了,病后方知生死苦啊。
当然,现在能够把正念提得起来,把精神打得起来,这禅门的话,也适合我们平常修行。话头参起来,佛号念起来,提起一句佛号,所以我经常讲的一句话“阿弥陀佛,幸福每天”也是这个道理。其实平时就要养成好的习惯,念念佛,诵诵经,念念咒,增强自己身心的感悟和精气神的提升,在日常里慢慢地用功。
现代人实际上生活得相当舒适,然而,他们确实常常追求一些无法实现的事物,总是纠结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或许正是现代人与过去人们的不同之处,因为现在我们拥有的太多,而过去的人则拥有的比较少。因此,当我们学会做减法,去除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思维会变得更加清晰,生活也会更加幸福,幸福指数自然随之稳步上升。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这句话出自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强调在面对外界变化时,保持内心的稳定性和自信心,不被外界力量所动摇。因为你不纠结了,你学会了看淡一些东西,知道要做一些减法,放得下来就会更加的自在,是真正的自在,是现实当中的自在。佛就是得到自在了嘛。不敢说自己是佛,也努力做一个自在的修行人,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当中修行吧。
对待生活和生死的问题,要好好地体察,学会超然,离去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痛苦。而且有佛相伴,有一句佛号,那更要相信自己不会差到哪去。
我静静地坐下来,作《清明祭扫》一首:
乙巳逢春至,风摇草木深。
茔头幡影动,陌上客愁侵。
烟火人间事,香云世代心。
山河终有梦,游子踏归音。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