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永嘉大师,今朝法通和尚 | 吴越黄檗踪迹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站内

昔日永嘉大师,今朝法通和尚 | 吴越黄檗踪迹

《费隐禅师语录》卷第三载:崇祯十年丁丑,浙江温州府永嘉县檀越张养睿、李光春、周宗璧、陈立政、王至亮、林增彩、陈登明、杨毓岳、徐时可等,请师就法通寺开堂。

昔日永嘉大师,今朝法通和尚 | 吴越黄檗踪迹

闽浙两省是近邻,福建宁德和浙江温州是相邻最近的两座城。温州位于浙东南,东濒东海,南毗福建,温州的苍南和福建福鼎交界。由于地缘便利,温州禅刹与福建黄檗有着甚深缘分。隐元禅师东渡时,温州密印寺住持法幢禅师赠其一把折扇,扇面是法幢禅师亲笔所书《用黄檗隐和尚参曹溪韵》。隐元禅师弟子即非禅师东渡前,就在温州密印寺过年,等风候船,随行者还有在密印寺出家的千呆性侒禅师,后成为京都黄檗山第六代住持。而隐元禅师的本师费隐通容禅师,更是在温州永嘉住锡法通寺,留下了许多闪烁着禅门智慧的法语。

门前云树法通境

崇祯四年(1631年),三十九岁的费隐禅师,随其本师密云老和尚赴福建黄檗法席。也就是在黄檗山的这一年七月十五,密云禅师取出法卷,具明来源传承,连同一柄拂子,一顶袈裟,当众付与费隐禅师。向费隐禅师传法后的第二个月,也就是八月初一,密云禅师就应浙江海盐耆旧之请,主席金粟。费隐禅师送本师到浦城县。当地名士蔡恪恭请费隐禅师住持马峰,在浦城马峰先后三载。应其旧籍福清乡贤绅士邀请,费隐禅师于崇祯六年十月初五日入院,住持黄檗祖庭。崇祯九年春,四十四岁的费隐禅师,辞去黄檗法席,来到建瓯地藏院结夏。 之后,又短暂住持建宁府(今建瓯)建安县的莲峰院,便往宁波天童寺省觐密云老和尚。

昔日永嘉大师,今朝法通和尚 | 吴越黄檗踪迹

崇祯十年八月十五,费隐禅师应永嘉县檀越张养睿、李光春、周宗璧、陈立政、王至亮、林增彩、陈登明、杨毓岳、徐时可等人的邀请,来到吹台山莲花峰下,住持永嘉县法通禅寺。

费隐说法在法通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费隐禅师和永嘉耆旧、法通檀信一起,步入山门。费隐禅师问大家: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且道这里是什么所在?在大佛殿,费隐禅师口占一偈:当年灵鹫会里,多把众生搽糊;今日山僧到来,为渠特地分踈。之后,费隐禅师拿起拄杖,在眼前划了一划说:瞿昙,瞿昙,你认识我吗?

来到方丈,费隐禅师说:此个坐地不图,与人用脂抹粉,顺情摩捋。只要敲骨取髓,性命不存,始为吾家种草,既是性命不存,为什么却是吾家种草?这段话的确深奥,看大家沉默,费隐禅师说,你们各位谁解其意,出来说说看。然后便坐在了禅椅上。

进法通当天,当地乡贤王宇徐居士设斋,请费隐禅师上堂。费隐禅师拈香云:这一瓣香,上拄天,下拄地,热向炉中,端为祝延:恭愿皇图与乾坤并固,国祚同日月长明。同时,为现住天童禅寺、传曹溪正脉三十四世——本师密云悟老和尚,用酬法乳之恩。一炷心香,由衷为国祝圣,不忘师教之恩。

昔日永嘉大师,今朝法通和尚 | 吴越黄檗踪迹

有一位僧人问:昔日永嘉大师,今朝法通和尚。感情是永嘉大师再现,为大振东瓯禅林而来呀。禅师刚上天童,便又进院法通,是不是这里“一法通万法通”?费隐禅师以辗转机锋,打喝相接,用“一字不着画”勘验问话僧的气骨。

这一年的冬至,费隐禅师上堂,一位僧人问:如何是法通境?费隐禅师说:门前云树杳。再问,如何是境中人?费隐禅师说云:个个无面目。又问,如何是人中意?费隐禅师云:吃饭自知饱。几个回合下来,问话僧口说一偈:今日阳和忽地升,石头土块尽翻身。生机一路繇来别,绕动些儿海岳惊。今天已蒙禅师指示,这不仅是法通新气象,更是临济的旧家风啊。

费隐禅师住持法通的接近一年的时间,有雁荡山飞泉寺僧水月、日新寺僧洪润、长老山众僧、太平寺僧纯一、僧了空无学、定庵尼、瑞安信众林可受等请费隐禅师十八次上堂说法。

昔日永嘉大师,今朝法通和尚 | 吴越黄檗踪迹

永嘉大师创法通

在温州市松台山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高大的禅师雕像,面向滚滚红尘,手持锡杖,古铜色伟岸身躯,散发着扑面而来的强大气场。这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嫡传弟子,因“一宿觉”和“证道歌”闻名的一代高僧——“丝不以衣,耕不以食”的永嘉大师玄觉。

2024年5月10日,我们驱车4个小时,从福建黄檗山来到现位于温州瓯海区梧田街道慈湖北村慈湖路288号的法通禅寺。寺院住持传智法师介绍说,这里是唐代永嘉名僧玄觉大师住持并开创的禅宗道场,法通禅寺在温州乃至整个浙江都算得上著名寺院。因为永嘉大师提倡天台宗与禅宗的融合,一时各地学僧骤集座下,新罗国 (今朝鲜半岛)的僧侣也来法通参拜修学,这里便成为当时江浙一带的禅学中心。

传智法师说,寺院的现址比旧址要高,往山上移动了不少。新寺破土施工时,专门去市里的档案馆查阅了温州和永嘉的老地图,有一份1924年的地图,上面清晰标注着法通寺的位置,连寺田多少都要记载,总规模大约是现在的五六倍。法通寺的殿堂楼阁和庭院布局,在地图上占了不小的一块地方,很醒目直观。

昔日永嘉大师,今朝法通和尚 | 吴越黄檗踪迹

寺院入口处的东墙上,有一通《法通禅寺重建功德碑》。传智法师指着这块碑说,这是寺院重光落成时的一块“碑志”。只见碑文写道:“法通禅寺,建于唐代。当昔全盛之时,金刹梵宇,峻极云表,实惟爽垲栖心之所。开堂接众,数逾百千,道风蔚盛,冠于一时,实宿觉圣迹所宗。千余年来,兴衰之迹,记载阙佚,现存有明朝重修碑石。”

传智法师说,这次重光之前的寺院建筑,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所建。殿宇房舍久经日曝雨淋,大多都墙颓瓦碎,随时有倾塌之虞。所以,从2009年6月19日开始,在一些乐善好施的居士支持下,点点爱涓流汇成河,重建大雄宝殿,后来又建造了东西两厢及天王殿钟鼓楼。十一年后,法通禅刹重光于世。

中兴法通奠基碑

传智法师说,《法通禅寺重建功德碑志》正文,是其有感而发、发自内心的流露。传智法师指着镶在墙里的一块石碑说,这就是我在碑文里提到的“明朝重修碑石”,碑石立于明万历四十年。

昔日永嘉大师,今朝法通和尚 | 吴越黄檗踪迹

这块碑石的篆额是《中兴法通禅寺砧基石记》,碑文写道:盖闻事之合于道者,虽废而复兴。事之不合于道者,虽崇而复坠。此非矫言,爰有据也。鹿郡吹台乡十四都法通古刹,乃唐一宿觉祖师道场。志载,元大德二年重废,后复遭兵燹,逮至成化十六年,我高祖道显和尚重建殿宇法堂,纳徒玄环、徒成德、成宪,玄孙觉锃、觉鐩。至弘治年间,殿宇消废,僧并日新寺,产业归豪官佃藏,帖契可稽。遂使瓦檗盈X,创榛遍地痛伤。亘古丛林,一旦翻为丘壑,可胜叹哉,可叹哉。嘉靖三十年,五世孙智茂、智悦泣鸣。程县主告复立户本都二图谷文骏,畸零纽名陈茂悦当义X,揭资傍盖数楹,以存伽蓝古跡。幸今万历十一年,奉圣谕事例申告,XX主牒送邑侯陈爷审,赎价银八十四两,回府蒙批山准,赎价入官兑,究罪实收钱付帖存证,茂思欲复前规禁,何橐无余积身,徒清诚、清适,当受商议乃经,僧佛子老衲,本X为师,概指衣资发扬重辑,并将先前傍盖XX,构佛殿山门,庄严正像,绍继嘉模,朝暮焚修,祝延圣寿。乃徒清诚住持,万历三十八年,师孙佛晓、佛域,议创弥陀宝殿,装饰三圣金容,喜其能继三代之志,助银百两,舍田十亩,道传后裔,以为永远香灯兹寺也。多历驰今复中兴,岂非合于觉皇,接人出世之大道耶,诚如是。天必寔教,其兴起之初,能灭乎日。今人安事妥,僧X同居,固为盛事。但虑时变法湮,风流世变,乃敢勒石记之。庶后之子孙,披砧思X,诚先人创业之艰,俾后世守成之。固此吾之所以X子者,慎勿忘焉,是为记。大明万历四十年壬子岁季夏吉旦当山前住比丘老衲、智茂,徒子清诚、清适、清X,孙佛晓、佛玑,玄孙法灯立石,永远为记。

费隐通容禅师是崇祯十年八月十五入院温州府永嘉县法通寺的。转年三月,嘉兴府海盐县邑侯朱应熊,绅矜黄承昊、曹谷、虞廷陛、徐光治、钟鸿颖、徐昌治、吴麟祥、蔡联壁、张万里、董仁绪等人,礼请费隐禅师住金栗山广慧禅寺。崇祯十一年七月,费隐禅师离开法通寺前往海盐,七月廿九日入院金粟寺。

昔日永嘉大师,今朝法通和尚 | 吴越黄檗踪迹

《祖堂集》里一宿觉

法通寺《中兴法通禅寺砧基石记》碑文记载,法通古刹,乃唐一宿觉祖师道场。

五代禅宗语录《祖堂集》第三卷第十九张,有关于“一宿觉”禅师的专条记载:一宿觉和尚,嗣六祖,在温州。师讳玄觉,字道明,俗姓戴氏,温州永嘉县人也。内外博通,食不耕锄,衣不蚕口。平生功业,非人所测。曾在温州开元寺,孝顺亲母,兼有姉侍奉,二人合寺合廓,人谤其僧。有一日,亲母下世,着麻未抛姉,又更被人谤其僧,不能观得。有一日,廊下见一禅师,号曰神策,年近六十有余。弟姉两人隔廉见其老宿,姉却向弟曰:屈老宿,归房里吃茶,还得也无。弟便出来,屈其老宿,老宿不欲得入。见其僧苦切,老宿许之。老宿去房里,女出来相看曰:小弟容易乞,老宿莫怪。便对老宿坐,又教弟坐。三人说话次,老宿见其僧气色异于常人,又女人亦有丈夫之气。老宿劝其僧曰:孝顺之事,自是一路。虽明佛理,未得师印。过去诸佛,圣圣相传,佛佛印可。释迦如来,燃灯授记。若不然者,即堕自然矣。南方有大圣,号曰“慧能禅师”,可往礼足为师。僧对曰:昨者母亲下世,只有姉独自无人看侍,争抛得。姉却向弟说:弟其疑我,某甲独自身取次寄住得,但自去。弟僧从此装裹,却去寺主处具说前事,寺主曰:师兄若这个善心,某甲身自不能去得。某相共造善因,师兄但去莫愁其姉。某甲孝顺,但唤来他房里。其僧一一依他,寺主处分唤姉去,寺主房里安排了便发去其弟。僧年当三十一,迆逦往到始与县曹溪山。恰过大师上堂,持锡而上,绕禅床三匝而立。六祖问:夫沙头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行无亏,名曰沙门。大德从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对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曰:何不体取无生,达本无速乎。对曰:体本无生,达即无速。祖曰:子甚得无生之意。对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能分别?对曰:分别亦非意。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家千有余人,皆大愕然。师却去东廊下挂锡,具威仪,便上礼谢。黙然击目而出,便去僧堂参众,却上未辞。祖曰:大徳从何方来,返太速乎?对曰:本自非动,岂有速也。祖曰:谁知非动。对曰:仁者自生分别。祖师一跳下来,抚背曰:善哉善哉,有手执干戈,小留一宿,来朝辞。祖师禅师领众送其僧,其僧行十步出来,振锡三下,曰:自从一见曹溪后,了知生死不相干。其僧归来,名号先播于众人耳,直道不可思议人也。收过者无数,供养者不一。从此,所有歌行偈颂,皆是其姉集也。师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迁化,春秋三十九,敕谥无相大师净光之塔。

昔日永嘉大师,今朝法通和尚 | 吴越黄檗踪迹

《坛经》里的永嘉玄觉

《六祖坛经》里,关于永嘉禅师的记述,可谓机锋玄妙,两人对答如流,脍炙人口,让人难忘,禅宗的魅力,实在离不开这些动人的公案。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云:‘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大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坛经》最早的唐代版本里,其实没有这段记载,甚至连玄觉本人都没提及,而是迟至北宋契嵩本《坛经》(现在也只存明刊本)、元代高丽本《坛经》、元代宗宝本《坛经》(后世流行本)里才出现了永嘉玄觉禅师,也就是说,玄觉禅师圆寂三百年后,才跻身于不断增改的《坛经》之中。

《祖堂集》记载,玄觉次日告别慧能,慧能隆重地领众相送,玄觉行十步,振锡三下吟道:“自从一见曹溪后,了知生死不相干。”回到温州的玄觉可谓一夜成名,轰动全城,国内外信众纷纷拜倒门下,“三吴硕学,辐辏禅阶;八表高人,风趋理窟”(魏静《禅宗永嘉集》序)。

内容来源:2025年4月3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推荐5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