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罗汉有了洋面孔:澳门佛教走笔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十八罗汉有了洋面孔:澳门佛教走笔

编者按:2019年11月20日上午,凤凰网佛教通讯员澳门交流营在澳门渔人码头会展中心开营,来自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台地区的44家寺院及佛教机构的48名凤凰网佛教通讯员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与会通讯员们不仅要学习各门专业课程,还要通过实战演练,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讯员撰写的这些新闻实战作业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今佛教界宣传领域的真实水平。为此,我们精选了部分学员作业,请业界共同见证中国佛教第一线新闻人的成长。本文系凤凰网佛教上虞多宝讲寺通讯员唐中提交的作业。

2019年11月22日,凤凰网佛教通讯员澳门交流营第四天,今天是参访日,走访了澳门几家著名道场,包括普济禅院(观音堂)、功德林、菩提禅院、妈阁庙等,还去了澳门地标性建筑大三巴和古炮台,颇有些感触,让我对佛教中国化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感性认识。

参访澳门大三巴(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张科)

参访澳门功德林(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张科)

澳门历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重地驰名于世。澳门古称“莲岛”,也称“莲花地”、“莲花茎”、“莲峰山”,位于中国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岸。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经过100多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澳门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而佛教文化自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由于其与当地民俗文化甚至西洋文化的结合,而显得别具风格。

观音信仰与妈祖崇拜的完美结合

参访的第一站,是普济禅院,当地人称之为观音堂,是一座富含历史故事,担当多重职能的寺院。观音堂位于昔日的望厦村,与莲峰庙、妈阁庙并称为澳门三大古刹。

参访澳门普济禅院(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张科)

普济禅院是一座宏伟而具特色的岭南建筑,兴建于1698年,由大汕法师在原先闽人所建的观音庙基础上兴建。今日其大门两侧有幅对联,“贝叶传经西天竺境,莲花妙法南海潮音”,即蕴含了佛法从古印度(天竺)而来,但“莲花妙法”在此落地生根,已经深深打上了“南海潮音”,“潮音”两字也让人自然联想普陀山潮音洞观音显灵之地,显示这是一处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的佛教圣地。普济禅院的法脉是佛教禅宗的曹洞宗,然而,与澳门许多庙宇一样,也受着不拘一格的岭南风气影响,融合了儒和道的文化,还兼容了民间的妈祖信仰。

进入普济禅院山门,便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一幅画像,艺术造型是汉化后的大肚弥勒的形象。禅院第三进的主殿观音殿中,供奉的观音菩萨造像,头戴凤冠,身着霞被,据寺院常住法师介绍,这尊塑像采用的就是当地人敬奉的妈祖形象。

澳门普济禅院内妈祖形象的观音菩萨(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身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起源于林默娘的民间神话传说。

已逾五百年历史的妈阁庙是中葡文化融合起点,也是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初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主要供奉道家女仙妈祖,又称“天后娘娘”、“天妃娘娘”,民间信仰认为她能预言凶吉,常于海上帮助商人和渔人化险为夷,消灾解难。

参访澳门妈祖阁(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张科)

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千处有苦千处应”。观世音菩萨为济度众生,示现三十二种形象。据《首楞严经》卷六记载,“应以何种身份得度者,即现何种身相为其说法,令彼解脱。”《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偈语云“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而在澳门这块临海的土壤,昔日先民多以出海打鱼为生,海上风高浪急,多有不测发生。所以,澳门人民把妈祖看作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从普济禅院到妈阁庙,观音信仰和妈祖崇拜在澳门完美结合,成为佛教中国化一个鲜明的例证。

十八罗汉有了洋面孔

在普济禅院主殿观音殿殿堂两侧,安奉了跟随释迦牟尼佛修行获得成就的十八罗汉像。有趣的是,据陪同我们参访的法师提醒,西侧南首的宾头卢尊者面容被塑造成了一幅洋人的面孔,有别于其他十七位尊者的东方面孔。只见他黑发卷曲,双目巨大而有神,还长了小胡子。这幅塑像这么与众不同,自然引起关注和讨论。据寺院法师介绍,这是按照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的形象而塑造。据称他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当时人根据他口述旅游经历写出《马可.波罗游记》。

这尊与众不同的宾头卢尊者塑像,也让我们对于澳门在古和今、东方与西方文明交融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有了更深刻理解。

洋面孔的宾头卢尊者(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凤凰网佛教通讯员澳门交流营导师净因法师在主题授课中,特别指出佛教传入中国后,一直是与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后加以发展的,与本土的道家、儒家思想水乳交融,就像腊八粥一样,互为渗透融合,已经很难截然分开。

参访菩提禅院(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唐中)

参访菩提禅院(澳门佛教总会所在地)时,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心慧法师和我们交流时也提到: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爆发以前,澳门在东西方交流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力超过香港。我们参访菩提禅院时,也发现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塑像是四位官员形象的天王职守,这种稀奇罕见的天王塑像可以说是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结合的明证吧。

菩提禅院四大天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唐中)

菩提禅院四大天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唐中)

菩提禅院四大天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唐中)

菩提禅院四大天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唐中)

记得在交流营开营仪式上,澳门佛教总会副会长宽静法师就为我们介绍了澳门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重要节点。他说,当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年-1610年)来中国传教时,就是从澳门登陆。为了博得当地人尤其是官员的好感,他穿上了出家人的僧袍,来进行传教工作。

由此,我真切感受到澳门佛教文化的兼容并包性。是的,外来文化只有与本土文化相适应,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亦如此。中国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宗教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坚持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才能让宗教接住底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