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在《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出版座谈会上致辞
2009年11月06日 20:44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印顺法师在其《人间佛教要略》中指出,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它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因此,印顺法师对人间佛教理论确定了以下三项原则:

(1)法与律的合一:所谓法即佛的教法,律即佛所制定的戒律。“导之以法,齐之以律”,这二者的相应协调,才是佛教的整体,为初期佛教之精髓。但佛教在流传过程中,显然是重法而轻律,如声闻乘的经(阿含)与律,约为四比一,而在大乘法中,大乘经有几千卷,律典却几乎没有,即有小部的,也还是附属于经中。印顺法师认为,律的不得人重视,为佛法发达中的一大损失。以人生正行修菩萨道,尤须把握法律并重,以恢复佛教这一固有的精神。

(2)缘起与空的统一。因为一切法是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无自性的。缘起与空,是中期大乘的特色。世间的宗教家、哲学家不能彻底正解缘起性空的中道义,都在寻求宇宙最后的或最先的实体,倾向于本体论、形而上学的神秘领域。而学佛者中,有的偏重于事,着重法相的差别,于空平等性不信不解,或者轻视它,这种见解是不能与出世的佛法尤其是大乘法相应的;有的执着本性、空理,醉心于理性的思维或参证,而不重视法相,不重视佛法在人间的应有正行,这就是执理废事,两者均不足取。唯有依据性空,建立“二谛无碍”的中观,才能符合佛法的正宗。印顺法师特别指出,缘起与空的统一,它的出发点是缘起,是缘起的众生,尤其是人本的立场。因为如泛说一切缘起,每落于宇宙论,容易离开众生为本的佛法;如泛说一切众生,即不能把握“佛出人间”、“即人成佛”的精义。

(3)自利与利他的合一:世间的凡夫,不能有纯粹的利他,一切都是从自己打算而来;声闻乘人过分着重自心的调伏,而忽略了积极的利他。只有大乘人不仅重视身心的调治(自利),更着重利他,使自利行在利他行的进程中完成,达到自利利他的统一。这是菩萨的精神,也是人间佛教的精义。

谈到人间佛教的适应时代,印顺法师指出:“佛法是应该契机的(不是迎合低级趣味),了解现代中国人的动向,适应他,化导他,为以佛法济世的重要一着。”他将现代中国人的动向概括为三点:

(1)青年时代:这一时代,少壮的青年,渐渐变为社会的领导中心。他们除少数信仰神教外,多数为非宗教的或反宗教的唯物论者。真诚信佛法的,数量太少,这是近代佛教的大危机。中国佛教一向重玄理、重证悟、重(死后)往生,与老年的心境特别契合。尤其是唐宋以后,山林气息格外浓厚。这些与青年人的心境相去甚远。人间佛教的动向,重心应是培养青年人的信心,发心修菩萨行。如不能养成人间的菩萨风气,依旧着重少数人的急证,或多数而偏于消极的信仰,那对于中国佛教的前途,光明是太微茫了!

(2)处世时代:现代的又一倾向是处世的,而不是遁世的。中国佛教向来崇尚山林,一部分是缘于印度佛教中一些苦行瑜伽僧的影响,加上本国老、庄及退隐思想的影响,从而使二千年来的中国佛教,与人间的关系总嫌不够紧密。其实,佛教本来是在人间的,佛与弟子们当年不是经常的“游化人间”吗?大乘是适合人类的特法,惟有大乘的入世教义,才能吻合现代的根机。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不问都会、市镇、乡村,修菩萨行的就应该到处去作种种利人事业,传播大乘法音。在不离世事、不离众生的情况下,净化自己,觉悟自己。

(3)集体时代:现代社会不但政治重组织,就是农、工、商、学等,也都有自己的集团——工会、商会、农会等。佛教本来是重视团体生活的。照佛说的毗奈耶所指示的,要生活在团体中,才有真实的自利利他。佛教的集体生活有着三项特色——互相教授教诫、互相慰勉、互相警策。古代的禅宗丛林就颇有集体的精神。不过由于隐遁的、个人的思想泛滥,佛教的集团精神受到了淡视,这才使佛教散漫得如沙砾一样。

印顺法师认为,当今不仅要重振、健全僧团组织,还要建立健全居士组织。佛教会组织应不仅是对外的,还应在自身的分子健全、组织严密、发扬佛教上着力,以更好地发扬人间佛教。

谈到人间佛教的修行,印顺法师高度概括地提出了以信、智、悲三字为中心的修持。认为此三字即含摄了大乘的四摄六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他强调指出,菩萨道的三大事,就从起信心、生正智、长大悲三德中来。所以人间佛教行者应把握这三者为修持心要,要紧的是均衡的发展,切勿偏于信愿、偏于智证或偏于慈善心行。

数十年来,台湾的佛光山、法鼓山和慈济基金会等佛教团体无不深受印顺法师的法乳之恩,改革开放后的大陆佛教界、学术界也有越来越多的法师居士和专家学者研学印顺法师的著作,从而使人间佛教思想在海峡两岸更加深入人心。

相信《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的出版,将为我国学术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扎实的文献基础,并将从整体上推进佛教学术研究,对于大陆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谢谢大家!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