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心灵环保
2009年03月31日 11:45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一、前言

二十世纪末以来,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开发,人类于物质生活的层面,可谓辉煌舒适的享受。然而也由于终日汲汲营营追逐于物质的需索中,而于心灵层面普遍存在着空虚贫乏与茫茫然无所适从的困境,价值观混淆、社会伦理、人伦义理皆失序,人心惶惶,各种心理精神疾病如雨后春笋。医学的研究发达,赶不上身体百病丛生日新月异的病相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破坏,让人们尝到自作自受,得不偿失的苦果。人们这才开始反思,物质生活的追求毕竟不是唯一的人生指标,心灵、精神生活的提升,像似更实在的人生平衡点,所以心灵环保、心灵革命、净化人心……等论点应运而生,打着所谓身、心、灵健康养生的种种活动卖点,普遍受到青睐。足见心灵健康的需求,确实是人们更终极的目标。

二、佛教对心灵的诠释

学术研究发达,对心灵的研究探讨论述,自古以来非常多,尤以宗教对心灵的认识说明最详细,当中又以佛教对心灵的认知更是彻底而完整。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揭橥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是觉性,所谓能知冷暖寒暑、知是知非、知黑知白、……灵知灵觉这念心就是,每一个人都有,有情识者,及至蜎飞蠕动皆具足此一觉性,此一觉性的本质,六祖大师言:“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到底是哪个? 六祖在开示惠明时言:“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这一段公案,说明此一灵知灵觉之心性,其本质清净,即是当下一心一意,不生他念,专注听法这念心,这念不想善法、不想恶法,清楚明白之心,所谓返璞归真,禅宗名为本来面目,更进一步指出心清净,没有妄念,清楚明白即是真。惠明悟道,了知真心本具、本来清净。

灵山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世尊即将“正法眼藏,涅盘妙心,总持妙持,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迦叶理解到什么? 世尊看到什么? 竟言将正法眼藏传付给摩诃迦叶,无非是拈花这念心,微笑这念心,同是一个绝对的心,此心平等平等,此心可以拈花,可以微笑,所谓“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此绝对的心,佛有、祖师有、凡夫有,乃至虫子都有,故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永嘉玄觉禅师言:“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憨山大师亦说:“不用求真,心本是佛。”当代 上惟下觉老和尚进一步具体的指出:当下听法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没有妄想,没有昏沈,没有瞌睡,清楚明白又能作主这念心,是本具的,不是阎王上帝给的,不是父母生的。一语道破众生对这念心性的迷思。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见引   编辑: 邢彦玲